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9月上期 总第 606 期 2018年9月10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论坛特稿

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

在粮食产业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产品创新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更强,绿色优质产品明显增加;资源配置更趋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使用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升;产能结构合理,各类主体充满活力,运行保持稳中向好。

特别策划

历经考验靠什么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中国共产党成立不到百年的历史,在人类发展史上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在这短短的九十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却带领中华民族一步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书写了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壮丽篇章。从“星星之火”发展成为拥有近90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历经坎坷、披荆斩棘、备尝艰辛,一次次在逆境中奋起,一次次于困境中突围。 “筚路蓝缕,以启...

中国共产党历经的九个重大考验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走过革命、建设、改革97年的峥嵘历程,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重重考验。其中,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血与火的考验,有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改革往何处走等事关发展方向的考验,有“非典”公共卫生危机、汶川大地震等生死考验,还有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美国挑起的对华贸易摩擦等经济挑战……这些风险挑战对党和国...

忧患意识是责任更是担当

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不仅体现在执政前,更体现在长期执政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在攻坚克难中奋勇前行的中国共产党

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敢于以小博大,善于以弱胜强,一次次遭受挫败,一次次力挽狂澜,一次次浴火重生,取得了巨大历史成就。回望97年来冲过的一道道沟坎,总结和梳理攻坚克难的宝贵经验,我们更有决心和勇气跨越深水区,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时代品格

精神谱系维系党的根和魂,以独特的实践形态标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升华路径,是党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伟大创造的党性写照、价值结晶。其思想和行动脉络生动体现着党的建设和党长期执政的规律,体现着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体现着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把握和清醒认识。

是什么让共产党人始终挺立潮头

理想信念是支撑政治定力的重要基础,过硬的政治定力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政治定力的核心内容就是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以及对各种错误思想的敏锐辨别。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经受住了无数风浪考验,是什么让共产党人始终挺立潮头、逐浪前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政治定力。 ...

不断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真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的关键,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发展、不断创新。新时代,我们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汇聚起理论强党、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勇于自我革命的底气何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时代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与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勇于进行自我革命,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为何要坚持问题导向

纵观我们党97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可以说,它是我们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奋斗成就幸福,奋斗开拓时代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奋斗,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深层次的需要,才能不断增强成就感、尊严感、自豪感,不断丰富幸福的内涵、提升幸福的层次。奋斗本身也是一种幸福。正是因为艰苦奋斗精神和奋斗幸福观,才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了奇迹。奋斗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保证。

居安思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自觉

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原则。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仍面临着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社会风险和生态风险,我们必须理性客观地分析这些风险和挑战,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将忧患意识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是什么

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和各种外部势力的压力,保持战略定力是中国共产党制胜的基础,坚持不忘初心是中国共产党制胜的前提,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制胜的保证。新时代,我们应通过持续的思想建党、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从容应对各种新的矛盾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热点述评

以更大的战略定力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南方国家的一员,加强与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友好合作,是中国外交的重要依托以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未来,中国应以更大的战略定力、更足的发展底气、更坚强的毅力决心和更多的发展举措,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推动中非合作发展。

中非合作的“黄金时代”

2018年9月3日至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胜利召开,习近平主席在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全面阐述新时代中国加强对非关系的新理念、新主张,提出“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宣布中国助力非洲发展的“八大行动”。中非合作论坛自2000年正式成立至今,转眼间已经走过了18年历程。18年来,中非关系在传统友好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良好发展...

让中非合作插上“一带一路”的翅膀

中国支持非洲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愿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同非洲全方位对接,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符合国情、包容普惠、互利共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必将为中非之间开展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合作开辟出新空间。

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

敢于担当并勇于担当既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境界;既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情怀;展现的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胸怀、责任、初心、使命。我们要为敢于担当并勇于担当的党员干部保驾护航,让见风使舵、溜须拍马、谋求虚假政绩的“墙头草”型干部失去生存空间,让担当型党员干部脱颖而出。

锤炼青年党员的责任担当

青年党员是具有革新与创造精神的优秀群体,是新时代推进党建创新的重要力量。锤炼责任担当是塑造合格青年党员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坚持以文化人与实践引领相结合,培育青年党员的内在责任感,引导青年党员自觉践行责任担当,充分发挥新时代青年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健全激励机制 让干部“有动力”

党政干部激励机制对于激发干部潜能、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建立优质干部队伍具有重要作用。要从设计选拔方案、完善管理体系和奖惩机制、进行职业发展激励、深化工资福利保险制度等方面,切实解决当前党政干部激励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治理

新时代人才流动的新导向

面对鼓励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流动的新时代人才流动新导向,以及基层待遇低、环境差、发展空间小的主要障碍,应创新思路,健全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基层一线人才能力素质。

激励人才向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

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存在“招人难,留人难”、人才流失、人才断档、环境艰苦、培训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此,需建立生涯管理制度,使基层人才“政治上受重视”;健全形象宣传制度,使基层人才“社会上受尊重”;健全工资福利制度,使基层人才“经济上得实惠”;健全人才交流制度,使基层人才“能力上得提升”。

乡村振兴与农户组织化

农户组织化建设是延伸和巩固农业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生产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导向开展农户组织化建设,通过政策扶持、教育培训、社会服务等多种方式推动农户组织化发展。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社会组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策略

近年来,社会组织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在促进社会就业、完善市场监督、推动公益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但同时,社会组织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为此,要通过完善公共管理机制,明确分工,创新协同合作模式,加强政府援助投入力度等措施,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实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基层民间组织的大作为

民间组织对当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其存在不仅有利于提高政府的科学管理水平、加强社会民主法治建设,还有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虽然当前我国民间组织存在准入门槛较高、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但随着今后的发展和完善,民间组织必将在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新时代社会救助如何更进一步

社会救助对象数量的庞大与需求观念转变加大了社会救助工作难度,新时代促进社会救助进一步发展应摒弃传统的社会救助理念,完善社会救助的相关法律,为救助工作展开提供法律支持,丰富社会救助的工作内容,满足救助对象的精神需求,开展农村救助力量的引流工作。

人文关怀: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人文关怀及其本土化是推动城乡社区建设、改善基本民生问题的关键进路。如果没有人文关怀,社区治理现代化就失掉了社区服务的核心价值和社会治理的本质力量。社区工作者不但应以突出人文关怀为服务目标,更应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培养自身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

公民有序参与城市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其突围

公民有序参与城市治理,对增强政府与公众的联系、树立法治治理理念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现实困境,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用法治保障公民权利,兼顾各主体利益诉求,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财经聚焦

个税改革,为国家治理现代化铺路

2018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此次个人所得税(以下简称“个税”)改革,不同于以往的“内部装修”,而是一次“结构再造”,因此备受国内外广泛关注。 税收,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赋予财政以...

今日中国如何培植中产阶层

中国社会阶层的现状,可以从两个视角来进行解读。第一个视角是阶层分化视角。从阶层分化状态看,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普遍贫穷的社会,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有所扩大。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差距,并不是市场化改革的终极状态,而只是市场化改革的途中状态。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改变普遍贫穷的社会状态,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通过先富带后富,...

制造业升级须大力推进专利战略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已然确立,但也客观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亟待通过产业升级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产业升级的根本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专利战略能够引导企业开展系统性创新,塑造企业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应积极推进专利战略,促进产业升级,使中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突破科技创新能力瓶颈

一直以来,我国都关注科技创新,始终致力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我国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经常遭遇瓶颈。为此,应该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构建科技创新多元融资模式、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和产业转化,助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互联网时代怎样培育“双创型”农民

互联网时代下,“双创型”农民的培育对于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与发展农村现代化产业具有重要作用。培育互联网时代下“双创型”农民,要强化政策支持、丰富“双创型”农民培育的多样形式、健全“双创型”农民培育的服务效能,对“双创型”农民的培育方式进行恰当的引导与创新,激发其创新活力与创业动力。

人工智能对金融创新的积极影响

技术发展促进金融产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为金融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契机。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促进金融服务更加主动、智慧,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提高了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为金融产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未来,我国应进一步科学规划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坚持以客户为本,并时刻警惕人工智能风险。

为什么要发展全域旅游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旅游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变化推动我国旅游业步入一个新时代,即“全域旅游”时代。全域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文化产业、公共设施等领域的全面优化和升级,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旅游是整个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桥梁与纽带。但是,我国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为了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旅游业应该深挖地方特色,遵循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法治视点

公职律师的法律职责有哪些

积极推行公职律师制度,能为依法办事提供法治保障。因此,各级党政机关需提高对公职律师工作在依法治国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对公职律师的工作机构等必要工作条件提供保障,提高公职律师待遇,保障公职律师依法履行工作职责。

当好依法行政的“参谋”和“助手”

开展公职律师工作,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公职律师队伍,不断完善公职律师制度,加强公职律师的有效保障,才能充分发挥公职律师在推进依法行政中的重要作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民法典编纂的重要意义

民法典作为社会的基本法,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民法典编纂不仅能统一民事法律规范、消除法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可以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这主要体现在遏制权力滥用、激发社会活力和鼓励个人进取等方面。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路径的思考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路径选择要超越欧美模式,在路径比较中寻找突破。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宏大背景和数字中国的实践需要来考虑,处理好个人信息在社会中的作用,并根据比例性原则与其他权益保持平衡。

为个人敏感信息打造法律“保护盾”

在互联网时代,敏感信息对个人权益影响巨大,亟需利用法律武器予以保护。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个人敏感信息范畴,创设个人敏感信息保护例外规则,实现个人敏感信息关联性、动态性管理,健全个人敏感信息责任机制与救济途径,实现对个人敏感信息的法律保护。

网络空间国际法的完善策略

鉴于互联网全球性与连通性,依靠单一国家并不能彻底解决互联网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遵循国际法基本原则、制定网络空间国际法管辖规则、明确网络空间国际法责任范畴,确保网络空间国际法步入正轨,成为治理网络空间的利器。

国际环境立法不可忽视风险预防原则

重新审视国际环境立法的风险预防原则,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维护国际生态环境稳定性。为提高国际环境保护成效,应在风险预防原则基础上,创新风险预防措施、风险预防方法,以构建和谐、美好、健康、稳定的国际生态环境。

绿色消费呼唤法律体系的完善

绿色消费提倡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但从现实情况看,绿色消费的法律保护还存在一些困境。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入手,完善绿色消费法律保护体系。

党建研究

用信息化提升组织力

党建信息化是基层推进党建工作的好形式、好办法。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将思想认识与工作方式、形式与内容、创新工作与凝聚力量相统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突出政治功能,牢牢把握服务党员、服务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功能,扬信息化建设之长,避信息化建设之短,使信息化建设真正成为基层党建的有力抓手。

领导干部缘何要学好历史这门“必修课”

学习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他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至少7次专题学习历史,他还曾多次走进历史博物馆汲取历史智慧和精神滋养,在多次讲话中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2018年6月,他到山东考察时,更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广大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要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多读一点历史,就是要...

推动党建工作从信息化向智慧化转型

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广泛运用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此同时,也使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认同和践行能力发生深刻变化。由此使人们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变化,互联网思维应运而生,为党建工作的外在环境、内在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互联网思维下的党建工作,亟须从自动化、信息化的工具属性向智能化、智慧化的主体属性转变,以适应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发展需求。

智慧党建平台的“智慧”之处

构建智慧党建平台,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党建领域中的创新应用。在打造智慧党建平台的过程中,党组织应依托互联网与移动智能技术,对党建活动进行智慧化管理,构建实时、智慧、科学、规范的党建环境,推动党建工作逐渐适应大数据时代,体现党建工作的与时俱进,以更好保持党的先进性。

夯实基层党建 推动乡村振兴

在深刻领悟、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的基础之上,基层党建要持续优化现有的管理制度,并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的发展实际,不断进行实践检验、制度完善以及模式创新,以此来实现先进发展理念的广泛普及、基层党建制度深度革新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的协同交互。

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服务群众的坚强堡垒

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很多领域出现了新变化、产生了新问题,如何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抓好基层党建工作,不仅要选好用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水平,还要完善基层党建工作保障机制,注重对基层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专题调研

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西北油田”

【调研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任务。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创新,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这为国有企...

党的建设如何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局有限公司党委围绕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以组织力建设为核心,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以“组团式共建、区域化联建、网络化促建”为主的“三建”融合式党建工作新机制,大力推进“清单化、流程化、节点化”的“三化”管理,把牢党建责任落实的牛鼻子,党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思想舆情

警惕“貌科学”干扰改革

传媒的快速发展开辟了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远程教育模式,并通过学习主体性环境和精神构建,成功地实现从被动的远程教育传媒范式到主动的远程教育传媒范式转型,从交互远程教育传媒范式到互动远程教育传媒范式转型,从精英远程教育传媒范式到平民远程传媒范式转型。

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境界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重点、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等基本问题,是我们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

远程教育传媒范式的三个转向

传媒的快速发展开辟了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远程教育模式,并通过学习主体性环境和精神构建,成功地实现从被动的远程教育传媒范式到主动的远程教育传媒范式转型,从交互远程教育传媒范式到互动远程教育传媒范式转型,从精英远程教育传媒范式到平民远程传媒范式转型。

加强中国古代史教育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我们讲文化自信,主要讲的就是价值观的自信,这种自信仅仅依靠教条式的阐述往往苍白无力,必须将之放入丰富的历史语境中,使之有血有肉,更富感染力。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中国古代史教育,使青年群体了解中国历史、理解中国历史、认同中国历史,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历史观念,守住自己的根和魂,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知行合一: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关键

培育公益精神可以使大学生养成感恩、互助、友爱、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和德育价值。知行合一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结合,是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第一要义。我们要通过强化大学生公益认知和公益实践,达到知行合一的道德自觉。

文化纵横

以情感人,方能温润心灵

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任重而道远。中国电影创作者应当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传递向善向上的中国价值观,使我们的电影作品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以独特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鼓舞人。

“现代性体验”的审美观照与影像表达

考察电影创作的现状与发展,要直面、思考诸多重要问题 考察电影创作的现状与发展,要关注电影艺术生产方式的嬗变。相比于以往电子文化与印刷文化的分野,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实践呈现出更深、更广、更剧烈的嬗变,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就电影而言,互联网思维或“互联网+”改...

让青少年在中华文化雨露中健康成长

文化场馆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有效途径。引导青少年走进当地富有特色的经典文化场馆,有利于汇聚文化认同、涵养家国情怀、健全学生人格。我们要不断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坚持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展现艺术教育的育人魅力,从而使各种文化资源焕发生命力。

秉持改革开放精神 传承地域红色文化

地域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接地气的传播介质,是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助推器。在新时代,我们要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推进地域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深化红色文化的价值挖掘和创新利用,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孔子学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孔子学院以语言为依托,为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平台。作为一个开办在海外的汉语推广机构,孔子学院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国际政治层面的局限,更加倾向于民间的交流交往。未来,孔子学院应在传播理念、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上进行改善与创新,以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其世界影响力。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闪耀着人与自然同生共荣的生态智慧火花,时至今日先贤圣哲们的生态价值观仍然熠熠生辉。即便从现代生态伦理视角审视,我国传统文化中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等思想也极具先进性和人文理性,同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性指导和现实借鉴。 【关键词】生态智慧 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工...

读史札记

“弃儒就贾”与明代平民文化的兴盛

十六世纪的明代社会,“弃儒就贾”的风气日益显著,个体生活的需求开始受到重视,社会上逐渐产生了“崇商”的意识和氛围。商业文明使平民化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活跃、多元,以商人和平民阶层作为主要消费者的文化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同时,商人在平民文学和世俗文化中的形象和影响也趋于正面化,为弃儒就贾、士商相混的明代社会作了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