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

核心提示: 在粮食产业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产品创新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更强,绿色优质产品明显增加;资源配置更趋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使用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升;产能结构合理,各类主体充满活力,运行保持稳中向好。

【摘要】在粮食产业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产品创新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更强,绿色优质产品明显增加;资源配置更趋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使用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升;产能结构合理,各类主体充满活力,运行保持稳中向好。

【关键词】粮食产业  高质量发展  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强调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任务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深刻指出,“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将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强力支撑。

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增强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三大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审时度势,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新时代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供求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这既为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提供了良好条件,也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是粮食产业发达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抓好“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延伸优化粮食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增强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粮食产业连接乡村和城市,覆盖一二三产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粮食产业,有利于更好服务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有利于拓宽产业扶贫路径,助推精准扶贫,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有利于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形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大力发展粮食产业,是兴粮之策、富农之道,也是惠民之举。当前,粮食消费需求由“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和“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便利”。对于品质要求,更加注重绿色有机、安全营养;对于产品种类,更加注重多样化、个性化;对于供给服务,更加注重便捷化、精细化。只有从市场需求出发,首尾一体、互促共进,全程优质、全链提升,才能补齐“短板”、改善供给,实现更高层次上的粮食产品供需动态平衡。

截至2017年底,全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企业2.2万户,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万亿元,其中8个省份过千亿元。粮食产业基础性强,覆盖面广。既在稳增长、保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领域。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力以赴“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者护航”。

加快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在粮食产业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产品创新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更强,绿色优质产品明显增加;资源配置更趋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使用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升;产能结构合理,各类主体充满活力,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是现实路径,推动“三个转变”是必然选择。在发展动能上,由政策支持和要素支撑为主向创新驱动主导转变。激发粮食产业技术创新活力,促进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成长。在发展路径上,由各环节分散经营向“产购储加销”一体化转变。发挥加工转化引擎作用,接一连三、协同联动、融合发展。在发展目标上,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提高转变。集约集聚、降本增效、改善服务,加快迈向中高端水平。要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办发〔2017〕78号文件精神,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推动“三链协同”,建设“四大载体”,实施“五优联动”,蹄疾步稳地建设粮食产业强国。

第一,大力推动“三链协同”。坚持统筹联动,依托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不断增创粮食产业发展新优势。

一是加速延长产业链。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是从粗放向集约演进的过程,也是由短链条向长链条转变的过程。坚持因地、因企、因粮施策,推广全产业链经营、产后服务带动、精深加工主导、商贸物流引领、主食产业化、循环经济等模式。按照抓好“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的要求,大力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工程。即:粮源优势突出的地方,培植引进粮食龙头企业,高起点建立加工贸易产业链;产业链条缺失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补齐粮食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和物流配送等环节,向产业中高端和链条终端延伸;产业初具规模而层次较低的地方,通过注入技术、管理、资本、品牌、服务等要素,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成立粮食产业联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鼓励发展粮食循环经济,建立“企业小循环、园区大循环”,实现粮油副产物的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

二是突出优化创新链。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粮食产业走向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技兴粮”,完善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粮食领军企业。持续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突破粮食仓储、粮油适度加工和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高效粮食物流、粮食质量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先进技术、智能制造、绿色发展,推进高水平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升级、成本降低、质效同增。大力实施“人才兴粮”,发展粮食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完善协同育人模式,加快急需紧缺粮食专业人才培养。

三是持续提升价值链。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跃升,是产业链条延伸、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素质增强的必然结果。突出产品提档这个前提,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增加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产品供给。抓住品牌带动这个着力点,基于产区规模、品种结构、文化传承等特点,因地制宜打响区域公用品牌,鼓励粮食企业塑造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强化业态升级这个关键,开展“互联网+粮食”行动,加大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推动粮食产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

第二,统筹建设“四大载体”。坚持示范带动,促进要素资源向优势区域和领域集中,实现粮食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

一是着力创建示范县市。在中国好粮油行动等方面,支持一批产粮大县开展示范县市创建,在相关政策、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着重搞好优质粮油公共品牌和粮油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落实好优质品率、促农增收等关键指标。支持各地立足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示范,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特色区县、特色小镇,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整体推进粮食产业发展。

二是加快建设特色园区。依托粮食主产区、特色粮油产区、粮食重点销区、关键粮食物流节点,支持建设国家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基地),实现项目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加快重点园区转型升级,整合仓储、加工、物流、贸易等功能,完善质检、研发、信息等服务平台,吸引粮油企业和科研机构入园发展,努力打造一批产业发展高地。积极借势发展,采取“区中园”等方式,主动对接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双创”平台等,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三是培强壮大骨干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粮食企业,大力支持多元市场主体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活力。以资本为纽带推动粮食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骨干企业,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特色鲜明的中小企业,打造一批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细分市场的“单项冠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会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认定重点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办贷绿色通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四是积极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在“粮安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政部在粮食流通领域适时启动实施了全国优质粮食工程。这项工程连续实施三年,是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载体抓手。包括三个子项:其一,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搞好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的“五代”功能综合配套,为种粮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其二,健全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加快完善检测网点,积极稳妥地开展第三方检测试点,提高粮食产业各环节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和检测水平。其三,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重点支持有基础、有实力、有品牌、有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多措并举“增品种”、高点定位“提品质”、聚焦发力“创品牌”,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

第三,加快实施“五优联动”。坚持质量兴粮,将优质高效要求贯穿到“产购储加销”全过程,深入推进粮食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一是推动由增产向提质导向转变,加快实施“优粮优产”。充分发挥流通反馈激励作用,引导支持粮食产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不搞“大而全”,力求“专而精”。准确把握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趋势,在流通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扶持等方面,更多向优质品种集中布局的区域倾斜。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种粮农户形成紧密联结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二是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协同发力,加快实施“优粮优购”。实现质量兴粮,既要产得出、产得优,也要卖得出、卖得好。要稳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巩固玉米“价补分离”市场化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健全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让市场化收购更多“唱主角”,强化优粮优价的市场导向。要搞好信息发布、产销对接、信贷协调等服务,鼓励多元主体入市收购,支持粮食储备、加工、贸易企业发展订单收购,大力培育一批实力强、信誉好的粮食购销企业和经纪人。

三是强化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加快实施“优粮优储”。科学储粮是“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的重要方面,是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的关键环节。要抓住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和不合理库存消化的有利时机,整合资源、分类施策、合理配置,不断改善粮食存储条件。要大力推广绿色储粮技术,实现粮食保质保鲜、“常储常新”。要持续推进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引入物联网技术,加强库存粮情、粮食质量、安全防护等动态监测,进一步提高预警和处置效率。积极创造条件,在收储、加工企业中推行分品种、分类、分仓储存,提高质量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四是立足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加快实施“优粮优加”。粮食加工是实现转化增值的关键所在,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具有枢纽和引擎作用。加工环节补短板、强弱项的任务较重,增加有效供给的潜力很大。支持企业调优产品结构,开发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新产品,促进优质粮食产品的营养升级扩版。大力推行适度加工,合理控制精度,提高出品率,最大程度保存营养成分,引领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健康消费。坚持“加减乘除”并用,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强化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约束,尽快淘汰落后产能,分类化解过剩产能。推进粮油机械制造自主创新,加快向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全行业技术装备水平。

五是建立顺畅高效的粮食流通机制,加快实施“优粮优销”。服务质量的改善与产品品质的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搭建平台和渠道,优化环境,创新营销,畅通优质粮油消费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建立全国性粮食产销合作平台,办好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加强产销区政府层面战略协作,提高省际粮食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提升粮食物流网络,优化物流节点布局,畅通散粮运输通道,支持建设粮食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四散”运输和多式联运。完善城乡“放心粮油”供应网络,推广“放心粮店+主食厨房”“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模式,办好服务广大市民的惠民工程。

坚持统筹兼顾、因势利导,实现粮食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建设粮食产业强国,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更加有力有效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坚持统筹安全和发展两件大事,树立辩证思维,强化大局观念,科学把握六个重大关系。

准确把握“多”和“少”的关系。作为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过关,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在粮食问题上,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不能算小账,要算好大账;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好政治账和社会稳定账。要通过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粮食种植效益增加,让广大种粮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和积极性,形成粮食兴、产业旺、农民富的良性循环。

准确把握“质”和“量”的关系。“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竞争力。”保障粮食供给,既要保数量,更要重质量,要加强绿色生产,从源头上确保质量安全。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增加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加强粮食产品质量检验监测和执法监管,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准确把握生产和流通的关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需要足够的粮食产量和库存,也需要相应的加工流通和产业链掌控能力。近年来,粮食生产呈现向主产区集中趋势。这有利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同时粮食生产和调度风险压力也在集中。要紧密结合粮食产业发展,培育粮食宏观调控载体,创新完善粮食调控手段和机制,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更好发挥粮食流通“蓄水池”和“调节器”的作用。

准确把握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从当前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但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确保市场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宜早则早、宜快则快,加大力度、多措并举,从速消化稻谷、玉米等不合理库存。从中长期看,粮食供求将保持紧平衡态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并非易事,也非一时之策,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繁重的任务。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准确把握国内和国外的关系。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全国人民吃饭问题,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粮食安全的新形势。粮食安全是买不来的。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依靠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饭碗里必须主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和适度进口,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始终把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同时,培植我国的国际大粮商,积极开展粮食贸易合作,合理利用国外资源来调剂国内供求,统筹用好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准确把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要进一步转变部门职能,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有机结合。要落实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等措施,加强规划引领、标准规范、技术指导、信息引导等服务,搭建创业空间、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改善粮食行业营商环境,为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责编/肖晗题    美编/李祥峰  李月敏(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贾娜]
标签: 强国   粮食   产业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