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让青少年在中华文化雨露中健康成长

——馆校合作培育家国情怀的行与思

核心提示: 文化场馆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有效途径。引导青少年走进当地富有特色的经典文化场馆,有利于汇聚文化认同、涵养家国情怀、健全学生人格。我们要不断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坚持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展现艺术教育的育人魅力,从而使各种文化资源焕发生命力。

【摘要】文化场馆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有效途径。引导青少年走进当地富有特色的经典文化场馆,有利于汇聚文化认同、涵养家国情怀、健全学生人格。我们要不断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坚持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展现艺术教育的育人魅力,从而使各种文化资源焕发生命力。

【关键词】馆校合作 家国情怀 行与思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家庭、家乡和祖国表现出来的深沉情感,是其他地区和国家无法复制的文化基因。如何用好、用活现有资源培育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从实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为一种直观的学习资源,地方博物馆因其地域性、历史性、艺术性越来越受到学校、学生和社会民众的欢迎。

馆藏文物是文化的载体和遗存,是物化的历史,承载和记录着不同时代的信息,凝结着人类生产生活的记忆。激活这些历史记忆,把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等搬进博物馆,改变一味灌输与说教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接触和了解丰厚的文化遗产,不断涵养家国情怀,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探索。

引导青少年走进当地富有特色的经典文化场馆,有利于汇聚文化认同、涵养家国情怀、健全学生人格

经典艺术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心灵图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引导青少年走进当地富有特色的经典文化场馆,鼓励其思考集各学科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问题,共同体验经典作品的历史意蕴,探寻文化母体的种种线索,其效果绝非“纸上得来”可比拟。

巧用馆藏资源,汇聚文化认同。被誉为“汉代三绝”之一的徐州汉画像石,体量较大,构图繁密充盈,线条粗犷奔放,一般由众多的动物或人物画面组合构成,具有统一且富于变化的艺术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享受,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知识也极为丰富。这些产生于本土的文物构成了徐州汉文化的整体脉络,极易激发起同学们对家乡风土人情的共鸣和对文化传统的认同。馆校合作中,我们指导学生走进徐州汉画像石馆,实地学习体验汉画像石的魅力,深层次阅读这些“石上史诗”,领略跨越千年的汉风古韵,在审美过程中拓展了广大青少年的文化眼界。

瞄准核心素养,涵养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重要精神支柱,无论是古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现在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的体现。在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当下,我们应顺势而为,大力促进馆校合作,让馆藏珍品发出“时代好声音”。

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学校应为学生创造更多在徐州名人馆、民俗博物馆、李可染纪念馆等文化场馆学习历史知识的机会,引导其自觉传承当地的优秀文化,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青少年成长为有思想、有涵养、有家国情怀的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以青少年为教育主体的课程形式,相关教学活动应自觉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注重情境化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其协作探究等习惯,这也与当前教育改革提出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核心素养的要求高度一致。

开展生命教育,健全学生人格。教育专家倡导的新生命教育观,是以引导青少年珍爱生命、积极生活和成就人生为目标,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组织的综合性活动课程,综合性、活动性和生活性是其显著特征。馆校合作的教育方式,契合以上诸种特性,在尊重青少年个体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与生命成长。在实践中,我们采取现场解说、展览互动,以及课程开发与设计、深层次多角度合作等方式,不仅重“展”,重“教”,更重“引”,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如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的现场教学中,我们交叉使用了实物、图片及三维场景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进当年那场会师淮海、决战中原的鏖战里。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冲击下,学生得以真切体会到战士们的革命英雄气概以及支前民众的奉献精神,从而引导学生不断充实自我、健全人格,培育心系苍生的家国之情,使之成为最好的自己。

文化场馆与基础教育相结合,让各种文化资源焕发生命力

2016年10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阐发文物资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地方博物馆、文化行政单位等各方应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使各种文化资源焕发生命力,让青少年在中华文化的雨露中健康成长。

第一,不断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重要的历史转折期,引导青少年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十分重要。除了从教材中学习基本知识外,青少年还应投入到生活实践中,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发自内心地热爱家乡文化。当物质需要不再是人们生存的首要因素时,美好的精神文化就成为人们的普遍诉求。家乡的馆藏文物既是富有精神感召力的生动教材,又是彰显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西方工业文明中的先进文化,更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开拓历史视野。

第二,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时代转型期,泛娱乐化、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潮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一部分青少年,各种文化之间的角力也从未停止。有西方学者认为,未来的冲突将由文化因素而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因素引起。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秩序、纪律、家庭责任感、节俭等品质,是中国迅速发展与崛起的原因之一。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人似乎在慢慢遗忘这些优秀的品质。因此,在馆校合作活动中,文化教育部门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引导青少年树立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三,展现艺术教育的育人魅力。博物馆的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作品不仅记录了先民的真实生活,也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高超造诣。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黄宾虹指出:“中国民族所赖以生存,历久不灭的,更是精神文明。艺术便是精神文明的结晶。现时世界所染的病症,也正是精神文明衰落的原因。要拯救世界,必须从此着手。”可见,艺术教育关乎民族精神的培养,是切入心灵的教育,也是丰富人生的教育,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概而言之,文化场馆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有效途径,包括文化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在内的社会各界,都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看待这一问题,精心设计、倾心投入、努力工作。我们坚信,这项工作将对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需要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

(作者为江苏省徐州市职成研究室教研员、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小学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参考文献】

①王乐:《协同论视角下的馆校合作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第2期。

②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年。

③《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2016年10月18日。

责编/王妍卓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忠华]
标签: 中华文化   雨露   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