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乡村治理,完善社区治理。小区是社区治理的最小细胞、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完善社区治理,需要加强居民小区党组织建设,打造坚强战斗堡垒,推动基层“末梢”成为治理“前哨”。
筑牢组织根基,让治理体系“强”起来。近年来,不少地方探索“把支部建进小区”等有效做法,推动党的组织覆盖往末梢延伸。组织覆盖是“形”,工作覆盖是“神”,小区党支部建进去,还要稳下来、强起来。强起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强队伍”,像选择社区书记一样选择小区书记,把懂治理、善服务、聚民心、有较强统筹整合资源能力的党支部书记选出来;还要“强阵地”,实现“一支部一阵地”,利用小区闲置房、长廊、广场等资源,实体化打造城市小区“党群微家”,形成全域覆盖的家门口党群服务阵地。
加强精准服务,让治理场景“暖”起来。千头万绪的事,也是千家万户的事。推进基层善治,关键在于处理好群众身边的大事小情,搭建更多为民服务的温暖场景。为民服务,首先要瞄准民之所需,通过建立家门口“议事厅”、线上议事平台等,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深化“支部吹哨、部门报道”做法,推动部门综合执法进小区,哨随事动、事随哨结,让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党员是为民服务的先锋队伍,探索“党员亮身份”“先锋示范岗”等形式,推动党员参加志愿服务、积极主动作为,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使小区党支部成为群众更加信赖的“贴心人”。
强化机制协同,让治理效能“提”起来。小区治理的难点,在于打破条块分割壁垒,凝聚共治合力。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通过“红色物业”“党建联建”等载体,把各类组织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推动小区党支部发挥作用,赋予其相应的资源和权限,立足适应城市治理现代化需要,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结合落实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等,推动资源下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为完善社区治理赋能增效。(张卓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