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11月1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国际与区域合作中心主任 李军凯

在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中,我国科技人才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初步构建起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和研发人员总量均为全球最高,规模宏大、结构年轻的人才队伍,构成我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宝贵的战略储备和底气所在。近年来,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持续攀升,多项关键指标表现亮眼,标志着我国科技人才队伍效能正在发生质的飞跃。

我国虽已奠定科技人才大国的规模优势,但在顶尖人才的“引力”、培育模式的“结构”、使用机制的“活力”与留存环境的“温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短板。应对挑战,补齐短板,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须摒弃零敲碎打的政策思维,全链条优化“引育用留”体系。应加快战略落地,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创新培养模式,提升科技人才质量;优化科研环境,提升国际人才吸引力;完善评价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强化政策引导,促进人才良性有序流动。(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李军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国际与区域合作中心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科技战略、国际合作、创新创业等领域的科研与管理工作,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26部。

高质量推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  彭芳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增强发展潜力、优化发展空间,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提质增效的关键载体和城市更新的重要对象,其开发利用具有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效能提升、增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多重价值。截至2023年底,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总量突破32.76亿平方米,建成上海虹桥商务区、广东广州市珠江新城、浙江杭州市钱江新城等高品质地下城,开发规模居世界前列,初步建立规划体系,施工技术水平领先,地方层面在建设标准与法规订立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强调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集约高效。在城市发展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地下城建设面临提升地下空间利用效率、健全更新重构管理体制机制、落实绿色低碳韧性开发理念、完善全周期综合治理体系等新要求新任务,需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维管理、政府治理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和探索创新,高质量推动我国地下空间开发。(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彭芳乐,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兼任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地下空间规划、岩土及地下工程,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加快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张云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资源型地区发展,要求“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十五五”时期,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工作思路与治理方式,加快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推动其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对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应以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为基础,大力研发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加强资源替代和能源替代;以产业体系的绿色创新为重点,以绿色技术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特色接续替代产业;以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为抓手,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以数字化和绿色化融合为动力,以数字化绿色转型促进整体转型;以生态政策创新为保障,将绿色转型要求有机融入地区发展全局。(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云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等。在学术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30余部。

演唱会粉丝流量的长期积淀与转化机制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何志武

粉丝经济与城市文旅消费的深度耦合,正在形成“3小时撬动72小时”的消费溢出效应,基于演唱会的追星式旅游正成为拉动城市短期消费的新变量。演唱会经济对城市消费链的带动作用不仅限于短暂的演出周期,而且将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文旅消费注入新活力。

由情感驱动、具备高度社群黏性的粉丝群体,是推动“演唱会+文旅”融合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常常“为爱奔赴一座城”,并主动解锁能够激发情绪共鸣的消费场景,具备较强的文旅消费潜力。在粉丝经济向更广阔的城市空间延展过程中,探索推动粉丝经济与城市文旅消费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尤为重要。释放粉丝经济动能、实现粉丝流量的长期转化至关重要,基于演唱会IP常设地标景观、维系社群热度与共同城市记忆、强化政策支持与公共服务保障,为长期积淀与转化粉丝流量提供了可资参验的实践方向。(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何志武,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传播、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视听传播等,主要著作有《在线的民间智库: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互动》等。

健全适应人口变化的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的路径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张万朋

2025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作为重要部署,并首次提出“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在人口结构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如何动态优化资源配置以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关键议题。学生日益多样化、动态化的就学需求,与相对固化、静态的教育资源布局之间的矛盾,对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一定挑战。

面对人口结构深度调整、区域发展差异和教育供需日益复杂的现实背景,教育投入机制改革亟须跳出“静态均衡”思维,转向“动态适应”逻辑,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调配不畅、效能不足等深层问题。统筹完善适应人口变动、区域流动、需求变革的新型投入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支撑。(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万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教育财政、教育市场、现代学校规划与治理等。主要著作有《中国义务教育班级规模的效益研究》《高等教育经济学》等,发表论文80余篇。

【往期精彩内容】

11月1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11月1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1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责任编辑:王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