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理性:对抗负面情绪汹涌的“堤坝”

锐评插图(06.10)

近期,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专项行动,着力整治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宣扬恐慌焦虑情绪、挑起网络暴力戾气、过度渲染消极悲观情绪等问题。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发《用理性对抗网络负面情绪炒作》一文指出:挑动群体极端对立、宣扬恐慌焦虑情绪等问题,不仅污染网络生态,也侵蚀着人与人的信任感。中央网信办部署的专项行动,正是对这一网络痼疾的精准回应。

理性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公共能力。在情绪汹涌的网络世界里,负面情绪不再是个体的心理波动,而是一个亟待被治理的生态问题。流量逻辑让情绪取代事实,从算法推荐到短视频直播,情绪易被算法放大、被营销操纵,淹没个人的思考,导致共鸣取代共识。

从负面情绪四溢的现象管中窥豹,在社会变迁的巨大张力中,个体对大至经济发展、小至生活细节的变化极为敏感。网络,恰好提供了最便捷的“情绪通道”。但问题在于,越来越多的网络话题、自媒体将阶段性的情绪包装成结构性的“话题”。从“地域歧视”“行业抹黑”到“性别对立”,很多话题早已偏离事实,不断发酵、扩散,不良风气持续侵蚀网络生态,甚至开始掩盖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努力与进步。

网络负面情绪的存在是合理的,而负面情绪的扩张不该被合理化。负面情绪的存在有其现实根源,个体有负面情绪是正常的,但不能止步于负面情绪,而是让公共讨论回到事实、回到解决问题和改进不足上。归根到底,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依靠的是理性、科学的制度与行动,绝不是情绪的冲动与宣泄。

臆断往往比无知,更具破坏力。在碧波汪洋中投下一粒石子,激起的却是惊涛骇浪。而理性,正是对抗负面情绪汹涌的“堤坝”。理性不是冷漠,而是把情绪放回事实中。情绪的自由表达值得尊重,但跟风式的负面情绪表达,却是集体失衡的起点。理性判断的第一步,便是不要低估负面情绪的传染力和迭代速度:一次转发、一个评论,都可能让局部情绪演化成社会热点。

理性不是压抑情绪,而是让情绪有方向、有底线。在话题和网络事件面前,应具备最基本的筛选能力——分清事实与叙事,拒绝被牵着走。理性更不是过度的批判和锋芒,而是拒绝用“情绪之名”,给相对自由的网络空间创造新的压抑和规训。网络空间不是情绪的庇护所,那些看似真切的共情、看似正义的愤怒,只会构筑起一座建在流沙上的“情绪大厦”。

信息下沉的今天,公众的理性程度与判断力,都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区分个体情绪与整体现实,不会轻言否定现实社会的努力与成就。问题或许在于个体的理性无法汇聚成集体的理性,因此,更需要用新的表达方式成为理性的“共鸣器”,让“冷静”也能被点赞、让“理智”也能上热搜。

理性表达可以鲜活、有力量,更可以喝退负面情绪的巨浪。面对负面情绪的扩散,平台的职责不是压制声音,以情绪回应情绪,而要用事实平衡情绪、用逻辑穿透情绪。长期来看,媒体应做社会理性的“生产者”,通过创新形式讲好中国社会真实的变化,让理性具象、让事实有温度。

理性不是情绪的对立面,而是情绪的升华。用理性对抗负面情绪,不是要消音,而是让讨论回到问题本身,让公众在纷繁的信息中看清前进的方向。

[责任编辑:常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