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生活最深层的内核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向实践的深度转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为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情感基础、思想基础,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三个层面的互动互促,共同构成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稳固价值根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情感基础 思想基础 精神主动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它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它所昭示的前进方向契合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当前,中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升华精神文明、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愈发显著。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要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也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对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为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稳固的价值根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情感基础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以说,情感源于个体对联结、认同和意义感的深层需求,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最直接、最感性的价值驱动力和目标指向。没有情感上的满足、认同和幸福,精神富足也就无从谈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精神富足,而是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富足。这就意味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立在深厚的情感认同基础之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朴素且深厚、持久的情感基础。

对于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没有被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精神状态上就会出现魂无定所、行无依归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精神上的失落、贫瘠,与精神富裕相去甚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我们的理想和奋斗,我们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从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深处走来,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为我们带来认同感的凝聚、归属感的满足以及幸福感的提升。

核心价值观本身是一种德,既是个人之德,也是国家之德、社会之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其德性追求尤为显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形成和强化共同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文化认同的过程,意味着共同的精神生活体验,是一种深层次的认同感。这一过程为个体确认“我是谁”“我们是谁”提供关键依据,为社会凝聚提供情感纽带,为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③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尤其一些西方国家宣扬一种唯我独尊的西方文明优越论,试图诱导非西方国家“以西为美”“唯西是从”,放弃对本民族精神文化的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增强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增强我们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归属感是安全感、稳定感和心灵慰藉的来源。爱国情怀激发民族共同体意识,敬业精神深化对集体事业的认同。这些都强调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统一,使个体在奋斗中感受到与国家、社会的深层联结,并在其中感受到彼此的联系与共鸣,增强共同奋斗的情感归属。诚信、友善乃是大幅提升幸福感的必然选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是精神幸福的重要社会基石之一。信任感缺失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之一,表现为人际关系逐渐疏离,孤独感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的诚信社会、友善互助则营造温暖氛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将抽象价值、道德倡导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情感支持和生命体验,为个体获得更深刻、更充盈的幸福感,避免物质丰裕下的精神空虚和意义迷失。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思想基础

精神生活富裕内蕴着精神生活目的和层次的全面性。就精神生活目的而言,其拒绝功利性,追求精神生活的完善,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就精神生活层次而言,其超越个体、自我精神感受的局限,追求“小我”与“大我”的统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有着同样的追求。对于这样的目标而言,所有以自我、个人为基础、为中心的思想和理论都无法为此提供支撑。换言之,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只能建立在先进的思想基础之上。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方向性与规范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思想基础。缺失这一思想基础,精神生活就会陷入迷茫,追求精神生活富裕就会被放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更是无从谈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共同富裕提供根本的方向指引。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人的思想建设,直抵人的灵魂深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目的在于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和任务,是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通过涵养厚植家国情怀、提升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力、激发创造活力、弘扬奋斗精神,强化精神文化领域的价值导向,将个体的精神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全体人民将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进而得以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价值尺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提供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需要遵循的价值尺度,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题中之义。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既是一个物质不断累积的进程,也是一个精神日益充实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④在国家层面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追求和尺度,才能为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可能;在社会层面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追求和尺度,才能营造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弘扬崇尚法治、文明礼让时代新风的氛围;在个人层面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追求和尺度,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提高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平。这些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和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才能为精神资源的分配、文化产品的创造、道德标准的确立提供根本遵循,进而推动精神生活向更高层次、更优品质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思想保障。国家稳定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提,“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⑤新时代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其鲜明的价值取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前景、社会发展需要、人生价值追求等重大问题的基本共识,为避免精神生活的无序化、碎片化,避免思想混乱和价值冲突,有效抵御不良文化侵蚀,形成了思想屏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群众的信仰生活、心理生活、伦理生活和文化生活进行引领,可以帮助其消除精神上的贫困、抵御心灵上的空虚,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低俗媚俗等错误思想和不良风气,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等,从而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更为主动的力量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是先进文化引领的具体表现,有助于将国家制度优势、社会创造活力以及个体责任意识,转化为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转化为14亿多中国人民磅礴伟力的聚合剂,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⑦中国式现代化对物质层面的变革与发展、精神世界的重塑与升华是同等重视的,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更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三者都内蕴着鲜明、强烈的主体性。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唤醒中华文化基因的同时容纳了时代精神、具有当代中国特色。就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而言,精神生活本身就是人类特有的,是主体的生命意义、价值所系。就中国式现代化而言,是中国人基于自己的独特历史、现实国情和价值选择的现代化。可以说,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承中华民族思想精髓、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弘扬中华文明现代力量的必然选择。这一选择有助于厚植文化自信的根基,激发创新活力,汇聚团结奋斗的合力,有助于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我们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更加强劲的精神主动。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VSZ03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这么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18年7月1日。

②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新华网 ,2014年2月25日。

③习近平:《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8年12月21日。

④范玉刚:《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国文明型崛起的价值支撑》,《国家治理》,2021年第45期。

⑤《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人民网-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6日。

⑥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网-人民日报,2014年05月05日。

⑦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22年10月25日。

责编/李一丹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