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现实题材剧当以深刻变革回应时代命题

res1503_attpic_brief 

res1507_attpic_brief 

  【文艺观潮】

现实题材剧在国产剧集中占据显著比重,可谓我国电视剧创作格局中的中流砥柱。近期,一批现实题材剧集中播出,这些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切入社会肌理,试图展现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图景。其中一些作品实现了口碑与市场的双赢,另一些作品则因同质化、庸常化、奇观化等问题,遭到观众批评。这种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能否坚守艺术规律,是决定现实题材剧生命力的关键

部分作品凭借话题营销和明星效应吸引观众目光,却在艺术表达上捉襟见肘,这是现实题材剧面临的一大困境。例如,某聚焦银发婚恋故事的剧作,以退休老人相亲的新颖题材吸引眼球。创作者却刻意制造极端人设和有违常理的冲突,导致剧情背离现实逻辑,被观众诟病为“悬浮剧”。另一部职场题材作品,则沉溺于大女主叙事套路,安排女主角与其婚姻的第三者同时坠河等夸张桥段。虽然登上了热搜,却败坏了口碑。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制作方过度依赖“数据思维”,将提高收视率、点击量等量化指标作为首要追求。为快速吸引流量,创作者往往选择强化戏剧冲突、制造话题热点,而非深耕现实观察,从而导致艺术质量有所下降。

现实题材剧面临的另一困境是创作趋同化、庸常化。这个问题虽然被业界反复讨论,却始终未能找到有效的破解之道。部分作品扎堆女性成长、悬疑探案、医疗题材等市场热门题材,但叙事视角和人物塑造缺乏新意。比如,某女性群像剧虽以三位女性的生活困境为切入点,却止步于情感纠纷的浅层叙事,既未深入描写女性突破困境的成长路径,又回避了探讨造成这些困境的社会因素。另一部聚焦社区医生的医疗剧存在同样的创作局限。该剧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与情节,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社区医疗图景,却没有涉及社区医生在现实中面临的真实困境与职业压力,使作品失去了现实题材剧应有的思想力度。再比如,某刑侦剧虽拥有实力派导演与演员阵容,制作层面亦堪称精良,但其采用两集一案的快节奏模式,并堆砌琐碎情节,导致剧情流于表面,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照,难以引发观众的共鸣与广泛讨论。同质化、庸常化困境的根源,在于影视行业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创作意识的保守导致制作方更倾向于复制已被市场验证过的创作公式,而非探索创新表达。这种“安全第一”的思维模式,使创作者在题材选择、叙事手法上形成路径依赖,最终导致作品丧失独特性。同时,工业化生产模式催生了一种创作惰性,使部分制作团队更愿意遵循既有模板,而非投入成本进行深度创作开发。

在社会快速发展中,应以与时俱进的理念观察生活、理解时代

火热的现实为现实题材剧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现实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在不断演变发展,包括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心理的流变以及时代精神的演进等。这些变化给现实题材剧提供丰富的素材,也给创作带来挑战。

现实题材创作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受众审美习惯的深刻变革。近年来,新大众文艺迅速发展,短视频、微短剧、游戏直播等新兴业态崛起,不仅分流了原有剧集观众的注意力,并对他们的审美取向产生深远影响。很多观众越来越习惯观看快节奏、有叙事爽感的内容,这使得那些需要多集铺垫世界观和人物关系的传统叙事方式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挑战。倍速看剧,短视频追剧,看几集弃剧,成为剧集观看的寻常现象。

同时,大众的观剧心理和审美取向也处于动态流变之中。有的剧作从剧本创作到制作播出需要一定周期,在此期间,创作者未及时发现社会文化风尚与观众审美趣味的转变,做出适当调整。剧本创作阶段业界尚视为新颖的桥段、社会仍在热议的话题,或是当时引领潮流的审美风格,待到剧集播出时,却成为观众司空见惯甚至不合时宜的过时元素。具体而言,某都市剧女主角身着早已过时的服饰款式,却在剧中被塑造成走在潮流尖端的时尚达人。在当下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语境中,某家庭剧却仍在延续“傻白甜”依赖男性拯救的陈旧叙事模式。这种因创作视野固化、审美眼光滞后、社会认知未能与时代同步而产生的“审美时差”,使作品与现实语境脱节,难逃“播出即过时”的窘境。

在媒介变革的环境下,创作应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价值提升

现实题材剧创作的难度是公认的。但正因为有难度,才更显其厚重深刻,具有精神穿透力和思想感染力。当前,社会变革与受众审美双重转型,既对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突破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我们期待现实题材剧创作的深刻变革,而变革的关键在于方法论的革新。以下三种方法,或可为前行之路提供指引。

第一法,需懂得“远近相宜”的辩证之道。近者,即要离人更近一些。这就要求创作者扎根生活沃土,让笔下世界跃动着真实的脉搏。《北上》中运河人家的烟火气息,《六姊妹》里淮南百姓的生活日常,《山花烂漫时》中华坪女高的奋斗身影,无不因创作者的真切体察而格外动人。远者,则需要从社会生活的整体性上去提炼规律性、典型性的内容。如《生万物》以鲁南乡村中封、宁、费三个家庭两代人的命运变迁,深刻反映了人对土地的敬畏与眷念,讲清楚了中华民族为何历尽艰难困苦却能生生不息的历史逻辑。现实题材剧唯有在贴近与超脱间找到平衡,作品方能既接地气又见深意。

第二法,需理解“情理交融”的艺术真谛。现实题材剧创作要透过纷繁表象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找到那些最能体现社会变迁的深刻命题。这需要创作者具备深刻的洞察力、求新求变的创造力和不懈的追问精神。当前许多作品虽能敏锐捕捉社会问题,却仅止步于现象呈现;即便偶有追问,也往往浅尝辄止。真正的创作突破,需要实现从“问题呈现”到“问题解析”的质变。这既要求创作者投入真挚的情感温度,更需要以思想者的锐度,对现实矛盾进行抽丝剥茧般的理性分析。唯有情感与思辨的双重淬炼,才能使作品超越表象,触及时代的精神内核。正如《无尽的尽头》在展现一个个未成年人相关案件时,层层剖析家庭、学校、社会存在的问题;《沙尘暴》则通过女性命运的戏剧性展示,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并引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

第三法,需参透“新旧相融”的变革智慧。当前,长剧集数量有所下降。剧集生态正面临技术发展、产业迭代带来的深层次变革。如何真正做到减量提质,是行业必须回答的问题。现实题材剧创作仍需要坚守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核,但坚守不等于固守,现实主义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思维和表达方式的与时俱进。一方面,创作者应以变化的眼光理解现实本身,保持开放心态与学习能力,敏锐捕捉时代进程中涌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在动态发展中构建叙事的真实感。另一方面,应主动探索技术变革与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创新可能,将现实感注入更轻盈、更具代入感的形态中。例如,可通过互动剧、季播剧、中短剧集等方式,在保持精神厚度的同时提升观看的流畅性与参与感。唯有将现实主义的“魂”与当代表达的“形”相融合,才能拓展题材的广度与深度,实现影响力的长效与深化,最终在变革的浪潮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胡祥,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视听内容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