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家风与作风的内在联系,家风作为家庭的精神内核,从来不是孤立的“小事”,而是与政风党风、社会风气紧密相连的“大事”。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党员干部当以标杆之姿率先垂范,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责任扛起来,以严家教立家风、以严律己治家风,用实际行动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优良家风,让好家风成为涵养过硬作风的源头活水。
回溯百年党史,好家风始终是共产党人砥砺初心、永葆本色的精神养分。革命年代,毛泽东同志对家人严格要求,多次强调要艰苦朴素、不搞特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焦裕禄严格要求家人“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新时代以来,黄大年至诚报国传家风,让爱国奉献的精神在家族中代代延续。不同历史时期的共产党人,用各自的家风实践,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担当,也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涵养家风提供了鲜活范本。
以身立范严管身边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自身端正,方能以“正己”为基扛起家风建设之责。日常中要将政策化为“家常话”、把廉洁事迹融入“枕边语”,带动家人共守廉、同筑防线,家风自正,便能形成春风化雨的正向效应。党员干部当严以修身、严守底线,以言行作表率、以正气树家风,方能守护家庭幸福,筑牢廉洁根基。
以行作则善治身边事。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风绝非孤立的私人范畴,而是与党风政风紧密相连、影响社会风气的关键一环。党员干部重视家风建设,就要对自己“严一尺”,对家属子女“紧一分”,在思想上常敲“警钟”,提醒家人明辨是非;在行为上划清“界限”,防止家属借权牟利;在纪律上守住“底线”,杜绝人情突破规矩。每个党员干部家庭守好“家门”、管好“家事”,避免“家”的温情沦为“冢”的悲剧,作风建设便有了最扎实的“家庭底座”,社会风气也会因之愈发清朗。
以纪修身慎用手中权。“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党员干部手握公权,若家风不正,权力便容易沦为“家族私产”;若家风严明,权力才能始终用于“为民谋利”。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作出部署,既是组织的“严管”,更是对干部的“厚爱”。党员干部参与决策、执掌公权,更应让家风这面“镜子”常悬于心、常照于行,坚决不为人情所困、不为关系所累,杜绝“打招呼”“批条子”“开后门”的行为,始终做到“公权姓公、一丝一毫不可私用”,方能“清心做官、干净做事”,从源头上铲除权力寻租的土壤,让家风与作风同向发力。
好家风并非“一阵风”的一时一事之功,而是“一辈子”的终身修行,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既连着一家安宁、一室幸福的“小确幸”,更牵系着执政根基稳固、事业薪火永续的“大格局”,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当带头正家风、严家教、立家规,让清正之风充盈于家、浸润于心,在潜移默化中为家人立标尺、树准则,为干事创业、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家风动力”。(郭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