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中华书院》:一幅中华书院文化地图

千年来,古韵悠悠的书院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文化传承的灯塔,更是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底气和情感根脉。近日,江苏卫视出品的大型文化纪实探访节目《中华书院》收官。节目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萃取书院智慧,邀请文化名家踏足古老书院,将传统文化与当下人的生活对接,带给观众思想启迪与精神力量。

从最初的藏书之地,到后来逐步演变成读书、教书、写书的文化教育机构,每一座书院背后都有一段鲜活的文化史,在中华文化长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皇冠上的明珠”,书院凝练着精深厚重的思想。《中华书院》迎难而上,聚焦这一看似“高冷”却亟待与大众对话的领域,用沉浸式场景、感性互动呈现古老书院的独特气韵。在白鹿洞书院,众人驻足观看《白鹿洞书院揭示》,细致讲解这一学规缘何能成为中国现代大学校训的“精神之源”,剖析其如何深刻塑造了中华书院文化的传承方式;在武夷山上,面对奇妙秀美的丹山碧水,嘉宾李春颖和杨宁一边品茗一边体悟朱熹所说的“醒心”之道;在船山书院拜谒王夫之墓时,嘉宾西川与杨立华以酒祭先辈,并在墓前三鞠躬以示尊敬;在万木草堂,嘉宾们溯源戊戌变法策源地,探讨中国近代各种思潮的革新演变……一趟趟书院的浸润之旅,既有对书院建筑风貌、历史沿革与治学传统的细腻还原,也有现代学者对古老书院的细致讲解和新奇体验,为观众搭建起了解书院文化的桥梁。这不仅擦亮了“皇冠上的明珠”,更打破了“高深文化难呈现”的认知,为传媒行业提供了破题样板。

时至今日,湖南大学学子仍在岳麓书院研习,广雅中学学生仍在广雅书院读书,其间满是动人的文化传承之韵。那么,如何让屏幕前的观众也能感受到这份传承?《中华书院》找到了那座通往历史的桥梁。它并非简单堆砌历史知识,而是让现代学者与先贤进行跨时空的精神对话,探讨“人生价值”“社会意义”等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下人们都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并从中探寻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延续。在白鹿洞书院,嘉宾们对着“紫阳手植丹桂”碑文畅聊古代科举制度,为广大高考考生填报志愿给出建议;在武夷精舍,结合朱熹的读书法,深入探讨当代学习和阅读中的一些误区,强调系统性学习和深入思考的重要性;在船山书院,从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深邃思想中讲解“敬畏”二字,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发展和幸福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对道德规范的敬畏之心,避免陷入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泥潭;在龙岗书院,从王阳明的人生智慧中提炼出如何走出内耗、提高工作效率的良方……《中华书院》在书院文化溯源中,从哲学、文学的角度出发,最后落到“与己相关”的人生话题上,带领观众将千年哲思转化为“切己受用”的精神滋养,使他们明晰自我认知,进而积极生活、笃实力行。

在表现形式上,《中华书院》跳出单一模式,将纪录片、综艺等形态进行“打碎重组”,形成一种全新的综合性艺术样态。其手法看似自由随性,实则章法严谨,所有元素都服务于其清晰的文化内核,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观看体验流畅自然。此外,作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综合运用AI等技术手段。比如,节目在呈现书院历史与著名学者的经历时,采用中国风动画、第一人称自述与方言配音。李渤用河南话讲述自己和兄长被李白、陶渊明等人的诗句“种草”,来到庐山。李泌用陕西话“安利”大家来衡山。这种讲述方式,使内容格外诙谐有趣、接地气。

当然,作为一种艺术探索,《中华书院》还有提升的空间,比如可以进一步凝练设置的话题,突出核心观点,从而提升节目内容的整体节奏。但瑕不掩瑜,《中华书院》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时代内涵的连接点。其成功不仅彰显了主流媒体的价值引领,也将激励和带动更多创作者在文化类节目的赛道上寻求突破。

(作者:胡智锋,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