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以深化改革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 孙锐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纵深突破的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大国之间关于人才争夺、人才制度和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较量将更趋白热化。“十四五”时期,以人才引领发展、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我们党立足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五年来,我国人才工作主动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在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促进人才集群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时期,恰好处于“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中期阶段”。面对新变化新挑战新要求,我们要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一流人才主导的卓越创新体系,重构专业型事业单位底层管理运行逻辑,推进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改革试点,实施更加开放的国际人才制度创新,完善新质生产力人才开发保障体系。(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孙锐,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人才战略与政策。主要著作有《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国——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工作研究》《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总体布局与实践路径》等。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任琳
近年来,金砖国家规模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加入,或与金砖国家展开合作。金砖国家扩容标志着全球南方力量的不断汇集,折射出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强烈意愿。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关键力量。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不仅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突破技术壁垒,而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国际公共产品。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以平等互利为原则,通过内部技术交流与市场融合,积极构建以智能经济为核心的合作生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扩容后的“大金砖”拥有更强的基础科研能力、更丰富的技术应用场景,可进一步交流数字治理经验、共建数字基础设施、拓宽数字消费市场、共享数字发展红利。金砖国家在凝聚共识、汇聚合力方面拿出更大作为、展现责任担当,将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任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组织与国际谈判、区域治理与全球治理。主要代表作有《反思全球治理:安全、权力与制度》《全球治理:背景、实践与平台》等。
以筑牢经济基本面根基引领资本市场稳健发展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张辉
当前,我国经济呈现韧性特征:国内先进生产要素竞相迸发,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结构转型取得进展,结构红利持续释放。我国经济发展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底气足,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变,能够有效支撑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未来,应坚持以进促稳,通过深化科技创新、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推动产业体系升级与生产力布局优化。同时,聚焦消费升级、投资高端化和外贸多元化,进一步释放结构红利,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与市场信心。资本市场需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通过政策协同与改革创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只有在稳固经济基本面的同时,持续推进结构调整与创新突破,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与内部压力,确保资本市场长期向好,提振社会发展预期,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金融繁荣的良性互动,助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商务部全球价值链专家工作组专家。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主要著作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效应和驱动机制》等。
系统全面提升新时代干部改革落实能力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黄新华
抓落实能力是干部干成事的关键能力所在,崇尚实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做好从改革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的落地工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人民群众的切实获得感。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需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实效,强化主体责任,抓好改革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变成现实,要求干部“会谋划”“善落实”,能够由点到面把改革部署高质量地落实到发展实践之中,以强有力的执行推动改革目标落地生根。应从思想、能力、制度等多维度协同推进,突破深层次梗阻,提高干部改革落实能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可持续支撑。(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黄新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公共经济与政治学理论(新政治经济学)等。在《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沉浸式旅游“圈粉”年轻人的内在逻辑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孙九霞
虚拟现实、全息投影及智能交互技术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沉浸式演绎、夜游及街区等深受青年消费者青睐的新兴文旅项目。沉浸式追求体现了年轻人的消费价值观,成为其表达“存在之感受”的出口。沉浸式文旅景区的“吸睛效应”和带动作用,也是城市未来竞争力的储备。
沉浸式体验并不是一种饱满的状态,体验之后能够触发反思才是最终效果。年轻人在虚拟场景中体验日常生活中难以触及的感官刺激,探索个性化的生活与工作节奏,在群体共鸣中感受情感力量,并在自我愉悦的消费趋势中领悟存在的意义。这一过程还伴随着主体的文化传承与主动参与,以及城市的创新发展机会。沉浸式体验已成为一股消费热潮,促使大众重拾想象力、热爱生活,并激励其对未来进行深刻反思。(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孙九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旅游人类学与社会学、旅游与族群关系、旅游与社会空间等。主要代表作有《传承与变迁——旅游中的族群与文化》《旅游人类学的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等。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