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研究员 王一鸣
当前,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把握“五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同时,要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
为此,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内卷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高水平竞争;规范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落实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形成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规范地方招商引资,鼓励各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优质的制度供给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投资;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拓展外贸产品内销渠道,为国内消费者提供质美价优的商品;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优化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试点开展经营主体活动纳入发生地统计,促进企业信用信息互通互认;充分发挥数字智能技术的积极作用,用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打破妨碍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类障碍和壁垒。(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王一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发展战略和规划、宏观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教授 张晓涛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历着从“产品输出”到“规则引领”的深刻变革。面对复杂内外部环境,“产品出海”仅是企业国际化的起点,而以“规则出海”融入全球市场,是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提高国际市场话语权、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经之路,是企业“走出去”的更高阶段。
“规则出海”标志着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从产品驱动向价值链高端跃迁,企业不仅需要比拼技术和产品,更要在标准、规则等层面争取话语权。一方面,通过政策支持、建立激励机制、提供培训等方式,提高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或修订的积极性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联合研发和标准制定合作,提升规则输出能力和国际影响力。针对国际知识产权超前布局,在产品研发初期就主动同步规划海外市场的专利、商标和版权等的注册;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构建“需求清单—技术路线图”的创新发展体系。企业既要建立全面的合规管理体系,也要注重加强企业内部的合规培训与意识培养。通过制度协同赋能与企业主动谋变,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有望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实现从标准参与者到规则主导者的身份转变,最终形成技术标准与市场规则的双重竞争优势。(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晓涛,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主题案例首席专家,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构建贯穿大模型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治理框架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雷文强
近年来,大模型凭借其卓越的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正在重塑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范式,并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前沿方向之一。
推动大模型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技术发展与政策构建的深度协同,从数据源头治理、模型训练规范、动态风险度量、应用治理闭环四个方面着手,构建立体化、多层次、自适应的综合治理框架。在数据环节,坚持从末端管控向源头治理转型,避免过度依赖训练数据清理和表层行为限制等被动式风险遏制手段,将监管资源与政策重点前移,贯穿数据的采集、加工、流通与管理各环节,着力构建安全、合规、高质量的可信数据基础。在模型训练环节,正视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局限性,从技术研发与训练过程规范化两方面着手,推动技术创新与制度保障有机融合。在模型评估环节,为应对现有自动化评估覆盖不全、人工评估效率不高的问题,应广泛联合学术界以及产业界力量,建立全方位的自动评估框架,实现对大规模新兴应用风险度量的动态适应性,提升模型安全评估的全面性与有效性。在应用风险管理环节,应突破现有仅依赖自我声明的备案技术,建立“模型备案—行为追踪—风险干预”的全流程闭环治理框架。(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雷文强,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从事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信息检索、人机交互系统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项目,发表中国计算机学会A类长文(CCF-A)数十篇。
新兴青年群体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教授 赵雷
社会心态,是指一定时期内大部分社会成员对自身以及现实社会所持有的较为普遍的社会态度、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的集合。社会心态源于个体社会心理,映照社会现实状况,并以整体性的社会心理状态呈现,是社会情绪的“晴雨表”和社会稳定的“风向标”。当前,我国新兴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总体上平和积极,对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发展成就高度认可,并且在社会改革发展中形成了较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培育该群体积极社会心态,可以通过构建精准支持体系,提升新兴青年群体的获得感;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新兴青年群体的公平感;畅通诉求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提升新兴青年群体的参与感。既满足新兴青年群体的现实诉求,又激发其参与社会建设的内生动力。展望未来,新兴青年群体所形成的积极社会心态,具有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磅礴力量的显著潜力,他们将以数字素养重塑发展范式,以跨界思维破解社会治理难题,以全球视野传播中国智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书写属于青年的辉煌篇章。(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赵雷,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教授,心理学博士。主要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共青团与青年工作、青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等研究。出版《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保护性价值观研究》《社会心理学》等著作多部。
古人对鸟的爱与保护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李磊
中国古代具有护鸟、爱鸟的伦理共识,由此形成保护鸟类的道德义务。从先秦时代开始,历代王朝设置保护自然的行政机构,并有相关的环境立法,鸟的生存受到制度保护。古人护鸟、爱鸟,始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鸟由自然万物的典型代表,走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又外化为古人人格的象征。借助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古人爱鸟,其实是爱护自然的一种典型表现。鸟以其灵动性,成为自然的表象,人与自然的精神交往常常借助与鸟的感通来实现。人的情绪受到鸟的启发,鸟也成为人之心境中的特定意象。陶渊明著名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便是将飞鸟视作内心自然的一部分,不需要再作分辨。可以说,借助鸟,汉、魏、晋士人从展示自身与周遭的对立,转变为内心的和谐统一,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高远境界。(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李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汉唐史、东亚古代史研究。出版专著《六朝士风研究》等。在《哲学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