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8月2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持续健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金融体系

——湖南大学“岳麓学者”特聘教授 阳义南

养老金融涉及整个金融体系中养老相关的内容,包括制度政策、体系机制、行业市场、机构部门、业务产品、人员场所等,构成一个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多层体系。目前,养老金融更多基于需求侧角度。从供给侧分析和构建匹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养老金融体系,有利于更准确、更全面揭示我国养老金融的体系架构、运行逻辑、发展规律,积极拓展养老金融在服务养老财富管理、养老产业、养老消费,乃至银发经济、老龄经济等供给侧的积极作用和广阔市场,更好地推动养老金融发展。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期浸透式影响,可以从宏观的养老金融制度和政策、中观的养老金融市场和行业、微观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打造相应的养老金融体系。宏观层面,建立一套覆盖广泛、种类齐全、功能完备、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养老金融体系及制度政策,为老龄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中观层面,着力于创新和拓展多样化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保险、养老基金、养老信托等选择,精确匹配不同年龄层次和收入结构老年人群的养老需求;微观层面,设计符合监管要求并满足老年人生命周期需求与风险承受能力的金融产品,以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供便捷、高效的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金融服务。(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阳义南,湖南大学“岳麓学者”特聘教授。长期研究养老保险与金融、延迟退休、老年经济学与政策等领域,发表论文70余篇,获部级成果奖4项。

地方政务热线智能化转型的路径选择

——山东大学舆论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戴元初

作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关键纽带,政务服务热线正经历着从单纯的公共服务手段向综合治理平台的深刻转型。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手段的不断发展,聚焦便民服务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地方政府政务热线,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智能化转型探索,成为技术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的典型代表。

在智能化与治理平台化的双重转型中,一方面,市民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尤其是民生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性,要求政府能够更快速、精准地响应市民诉求;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持。

现代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市民诉求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公共服务领域,还涉及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多个方面,甚至包括情绪表达、心理健康等深层次社会心理需求。通过智能化手段推动政务热线转型,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实现服务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实现市民诉求及时感知和处理。(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0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戴元初,山东大学舆论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传媒经济学、国际传播、舆论与社会治理等领域研究。

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 郭红东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资源条件、明显区域特征、特殊产品品质和特定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特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更好满足消费者需要和实现竞争优势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大宗农业相比,特色农业的特点十分鲜明,除具有资源、产品优势特色外,多数还蕴含社会、文化、历史等特色元素,因此,特色农业也具有功能多样、价值多重的突出特征。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需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发展策略,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各地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文化特点,科学编制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深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充分挖掘特色农业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受益。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确保农民在产业链中获得稳定的收益。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构建有利于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提升技术与人才支撑能力,推动农业技术现代化,支持智能化、数字化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郭红东,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业经济与管理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

系统有效整治基层数字形式主义

——中南大学地方治理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彭忠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第二十一条中单独设立了“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突出标题,并进行深入系统的阐述。尤其强调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持续深化整治,清理整合面向基层的政务应用程序。

数字形式主义,是指通过政务移动应用程序、各类工作群组等渠道衍生出的大量形式化操作,是“互联网+”环境下形式主义的新变种。这种以技术应用之名行形式主义之实的现象,已成为基层干部反映最为强烈的新型负担。

当务之急,应从优化政绩考核机制、健全平台评估体系、强化集成整合能力、理顺技术与治理关系等方面入手,坚持以实效为导向的数字治理逻辑,系统有效整治基层数字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与治理提质赋能增效。唯有真正落实“以用为本、以实为重”的治理理念,才能实现从“建得好”到“用得好”的根本转变,进而为基层减负、为治理提质增效注入数字动能。(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彭忠益,中南大学地方治理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领导与地方治理、政府行政与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出版《政府领导力与政府责任》《行政领导学概论》等学术专著和教材多部。

形成更加完善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布局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孟祥林

在城市发展战略方面,长期以来存在大城市优先发展和小城市优先发展两种主张。前者主张以大城市为中心构建城市体系,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主导作用,决定着城市体系中的资源布局方式,以及城市体系中不同中心地之间的关系。后者主张发挥小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底层支撑作用。小城市虽然处于城市体系的底层,但其数量多且分布广,在城市体系中扮演着神经末梢的角色,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城市体系的质量。小城市的资源容纳能力和资源的吸附力相对于大城市而言不占优势,但大城市的职能最终要疏解到小城市,小城市的空间布局及小城市间的互动水平会直接影响大城市的发展质量。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进一步提升京津冀腹地内生产力的均衡布局搭建了平台。在京津冀区域内构造“鼎足格局”、建设微团、发展微中心、形成指状网络、促成新增长点、跨区节点、选择关键点等都是形成更加完善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布局的重要方面。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京津冀需要形成以北京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多节点+分步走+分片区”的中心地体系的发展逻辑,为形成完善的产业空间布局创造条件。在京津冀区域内需要构建跨行政单元的城市体系,让中小城市扮演支撑角色,并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区域内的路网通达程度。(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孟祥林,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等。

【往期精彩内容】

8月2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2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2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2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24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2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2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