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陈波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
国家文化公园通过对场域内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与符号化凝练,构建起承载中华文明密码的文化符号系统。其以文化要素和文化符号为介质,积极推动文化和技术融合,兼顾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数字技术与社会功能的协同发展,营造多层次文化场景,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具体可感的文化空间。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参观者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增进文化认同,实现从文化感知到文化自觉的升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运行、管理的过程,应当体现平等、协作等理念,具备兼容不同文化需求、包容多方主体的特质,实现文化传承保护、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文化权益保障的有机统一,让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陈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场景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文化空间和场景传播等方面研究,主要论文有《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空间生产机理及其场景表达研究》《场景视域下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模式与优化策略》等。
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黄磊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加剧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等风险,给生态系统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随着高温热浪、飓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以及由此造成的气候灾难触目惊心,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气候治理,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关切。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更长期、更深层次的生存发展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与风险,呈现聚集、连锁、放大效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愈发严峻,对人类社会加强韧性建设、提升整体应对能力提出新要求。
在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前,世界各国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置身事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全球气候治理,中国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用实际行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深入落实“双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引领气候治理多边进程,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作为。(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黄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科研、业务与服务工作。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
数字化社会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顾理平
进入数字化社会,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边界渐趋消融,传统的边界区隔已经无法成为个人隐私的“护城河”。基于数据流动性的特点和数字技术的丰富可能性,个人的隐私数据一方面被网络平台持续无感挖掘,另一方面因个人接收和分享的信息而被持续扩散。
在信息接收和分享成为现代人生活日常的今天,用户不可避免地会借助隐私信息进行人际交往以完成社会联结,因此,传统思维中的封闭理念,必须在数字化社会进行革新以适应数字化生存所需。符合时代特征的隐私保护理念,强调主体对隐私数据的主动控制,即在知情的前提下,允许他人对自己数据挖掘、整合、使用的边界。这个边界是动态变动、主观可控的。在这样的前提下,隐私主体可以通过对隐私数据的主动调控,建立社交关系和社会信任,为主体的生存发展获得预期的外部条件和社会资本。换言之,隐私保护不是基于封闭的机械控制,而是开放的主动使用。惟其如此,数字化社会中的个人在隐私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才可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可能。(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顾理平,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级教授、博导、教授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先后出版《新闻传播法学》等个人专著13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两百余篇。
人民论坛网评 | 用好群众“金点子”
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大党员干部当积极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努力交出一份高质量、暖人心的为民答卷。
群众的“土办法”“金点子”是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也是政策落地最有力的助推器,只有积极回应群众对生活的诉求、对发展的期望,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窝里。要动态监测民生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民意调查、数据分析等手段,集成整合民政、人社等部门数据,精准掌握人民需求。构建“收集—研判—落实—反馈”的闭环机制,分类梳理群众意见建议后,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研判,对“金点子”进行政策可行性分析,准确把握民意走向,使宝贵的“金点子”转化为可操作、能落地的“良方策”。(作者:陈如亮,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树牢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全面压实政治责任,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盯紧守牢薄弱环节和重点部位,科学调配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确保发生突发紧急情况后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底线思维蕴含面对复杂形势居安思危、临危不乱的智慧,在防汛这场“大考”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值得党员干部深刻领悟学习,应用在日常工作中。
底线思维强调看见“下限”,在此基础上做足准备争取“上限”,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思维方式,其应用有助于深刻认识局面,让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周全,让各项工作更扎实。坚持底线思维,既要有防范的先手,也要有应对的高招。须提高忧患意识,随时做好面对风险和挑战的准备。只有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才能提升预见性,把握主动权。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党员干部应从认识问题出发,将落脚点放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树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把真实情况摸清楚、弄明白,防范化解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作者:张涵玥,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