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系教授 李华军
浩瀚深蓝,机遇与挑战交织。伴随全球对深远海资源开发、蓝色低碳转型、智慧海洋治理需求的空前高涨,海洋正成为大国战略竞合的新焦点。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10.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7.8%,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9个百分点,已跃升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非单一领域突破可成,而是一项涉及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制度保障、全球协作的复杂系统工程,亟需多领域、多维度协同聚力,形成发展新动能和竞争新优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奋力开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海洋经济的未来图景,由多重趋势深刻塑造。深蓝拓展加速,勘探开发重心加速向深远海、极地等战略新疆域转移,对耐高压、抗极端环境的装备与技术提出极限要求。绿色转型迫切,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海上可再生能源、推动蓝碳增汇、实现航运脱碳,成为全球共识与刚性需求。智慧革命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深度融入海洋观测、资源管理、航运物流、生态保护等全链条,驱动产业智能化、高端化跃迁。治理规则重构,深海采矿、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公海保护等新兴领域国际规则博弈激烈。安全维度凸显,海上通道安全、海洋生态安全、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上升,对海洋综合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李华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装备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5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成果纳入5部国家行业规范标准。获国家科技奖励3项、山东省最高科技奖1项。
牢牢把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动
——厦门大学校长 张宗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这“五个更加注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创新驱动是主要动力,为产业更新提供科技支撑;产业更新是重要抓手,为高效协同搭建实践载体;高效协同是关键手段,为创新驱动和产业更新优化资源配置;人海和谐是根本目的,为海洋经济发展划定生态红线;合作共赢是必由之路,为海洋经济发展拓展全球空间。“五个更加注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完整体系,需要在实践中统筹推进、协同发力。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也是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关键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共建蓝色伙伴关系等多个方面,取得突出成效。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海洋经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须将“五个更加注重”作为有机整体,在创新驱动中突破瓶颈,在产业更新中培育动能,在高效协同中优化配置,在人海和谐中夯实根基,在合作共赢中拓展空间,推动海洋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为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宗益,厦门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主要从事转型经济及增长、技术创新及管理、金融风险管理、能源经济及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12部。
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世界贡献
——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碳中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巩固
编纂生态环境法典,以法典形式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系统地贯彻落实到法律之中,形成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优势的彰显,也是其实践可行性、现实生命力、制度构建性、法治契合性的充分证明。
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理念先进、范围广泛、内容综合、措施有力,既充分展示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治成就,以及强化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又充分展现中国积极承担国际环境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环境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中国更好地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规则制定提供有力支撑,为积极引导国际秩序正向变革提供制度“资本”,为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编纂生态环境法典不仅是中国环境法治领域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而且对全球环境治理也具有重大积极影响。生态环境法典将把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制度、实践成果通过法典编纂的方式予以系统体现。(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巩固,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资源能源与环境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主要从事环境资源法、生态文明理论与公益诉讼研究,获2018年中达环境法青年学者奖、中国法学会第四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奖项。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 张亚勤
202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市场空间巨大,发展人工智能前景广阔,要加强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努力开发更多安全可靠的优质产品。”自动驾驶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破虚实边界,成为人工智能在物理世界落地的核心载体与战略制高点。其发展已超越单一交通工具的自动化范畴,正深度重构全球交通产业生态,引领带动全球科技竞争新趋势。从技术跃迁维度看,自动驾驶驱动人工智能实现从“虚拟智能”向“具身智能”的范式革命。从产业竞合维度看,自动驾驶领域已成为全球科技大国竞逐产业制高点的重要战场。从协同创新维度看,自动驾驶作为复杂系统集成的典范,正在释放强大的产业辐射效应。
近年来,自动驾驶技术取得巨大进展,已完成从实验室验证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跃迁,在垂直领域、乘用车智驾及自动驾驶出租车等核心赛道同步突破产业化瓶颈。但现阶段在安全性、成本控制、法律规范等方面,仍面临一系列难点与挑战,需建立“数据驱动技术迭代、规模降低边际成本、商业反哺数据积累”的动态循环体系,打造进阶式示范区,设立规模化运营准入许可,建立无安全员车辆合法运营机制,加快自动驾驶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实现自动驾驶从技术突破向规模化、商业化应用跃升。(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亚勤,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数字视频和人工智能领域研究。
理解把握党的文化领导权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 储著武
党的文化领导权概念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提出的“文化领导权”的思想,为党的文化领导权概念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又为党的文化领导权概念的提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文化发展进步,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文化领导权全面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个层面,构建形成自上而下的文化领导体制,始终保证国家文化发展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储著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吴玉章青年学者。研究领域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文化、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高端智库项目共5项,在《教学与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