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8月2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头图

中国经济实现“稳”与“进”的策略选择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张辉

处理好我国经济发展“稳”与“进”的关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法。“稳”与“进”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稳”是主基调,指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包括稳定政策、稳定预期和稳定市场环境等,是“进”的基础和前提;“进”是大方向,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无论何种经济体制,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均需保持稳定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以避免经济波动和不确定性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稳”与“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稳定的经济和市场环境,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增强企业信心,促进企业加大投资、扩大生产、提高效益,从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持续的进步和改革,才能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水平安全体系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是实现“稳”与“进”的基础;新能源产业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是实现“稳”与“进”的新生动力;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实现“稳”与“进”的内在驱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提升经济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实现“稳”与“进”的外部条件。这四个方面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选自《学术前沿》2024年第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要著作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效应和驱动机制》等。

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向与制度保障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宋葛龙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从顶层思维与底层逻辑、理论前沿与鲜活实践、世界大势与现实国情等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具有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高效化等特征。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要科学把握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向,巩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改革的目的,是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切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激发、保护企业家精神,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经营主体;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选自《学术前沿》2024年第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宋葛龙,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产业与市场、体制改革,主要论文有《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支撑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演进及实践路径》等。

以进促稳巩固外资基本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理论研究院院长 桑百川

在当前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经济格局下,巩固外商投资不仅是发挥外资在促进增长、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就业税收和扩大贸易等方面传统作用的基础,更是中国在激烈国际制度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支撑。巩固外资基本盘是中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核心路径,有助于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其直接关系维护中国全球制造中心地位、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及抓住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实现跃升等重大目标。

面对复杂局面,必须坚持“以进促稳”的核心思路。巩固外资基本盘的关键在于采取积极进取的开放举措,实现外资格局的稳定与质量提升。应着力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开放先行区试验推广新规则,筑牢风险防控底线,以开放促改革,创造稳定透明的制度环境。同时,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落实竞争中性原则保障外资公平待遇,优化营商环境降低运营成本与合规风险。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升级海南自贸港、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强化差异化制度创新,形成特色引资高地,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以稳定外资预期。此外,提升外商投资质量水平是根本目标,需优化产业政策,鼓励外资投向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绿色低碳和现代服务业等关键领域,推动其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积极作用。(选自《学术前沿》2024年第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桑百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理论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亚太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著作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依据、内容与路径》《开放视角下的中国经济》等。

国债管理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关键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胡志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在现代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国债管理扮演着连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核心角色,其有效运作对经济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国债兼具财政和金融功能,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互动最为频繁活跃的领域,而货币政策的立场和操作也会直接影响赤字融资的来源与成本。因此,国债管理应该成为一个关键的切入点。

从财政政策视角看,国债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的重要工具。通过合理的国债发行规模与结构设计,财政部门能够精准引导资金流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实现逆周期调节目标。科学的国债管理可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成本,防范财政风险,为财政政策的可持续实施提供保障。就货币政策而言,国债是央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核心标的。央行通过买卖国债调节市场流动性,影响利率水平,实现货币供应量的精准调控。成熟的国债市场能够形成有效的收益率曲线,为金融市场定价提供基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在实践中,国债管理需平衡财政可持续性与金融市场稳定,通过完善发行机制、丰富品种结构、提升市场流动性等措施,促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形成调控合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选自《学术前沿》2024年第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胡志浩,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市场等领域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异质性主体下市场波动异象的行为金融学解释——基于计算金融的方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基于国债管理及国债收益率曲线建设的视角》等。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  杨宜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破解许多历史性难题,取得许多历史性成就,并形成宝贵的历史性经验。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稳中求进” “以进促稳” “先立后破”,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基础和前提。

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调在经济发展中注重质量和效益,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关注重点领域的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产业结构的优化、创新能力的提升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不断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以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还强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既涵盖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又包括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注重加强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确保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选自《学术前沿》2024年第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杨宜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主要从事有关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政策研究,在《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往期精彩内容】

8月2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5篇)

8月2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5篇)

8月1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5篇)

8月1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1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1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1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责任编辑:王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