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推动绿色发展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肖新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二者在理论内核上是统一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扬,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国各地创造性地把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识,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取得巨大成就。现实中,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作为保障。要聚焦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生活方式,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聚焦显著增强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聚焦大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和节能降耗;聚焦强化绿色科技支撑,全面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广泛应用;聚焦完善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实落地,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肖新建,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二部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发展战略、能源政策研究。参与制定《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战略(2030)》等政策文件,参与完成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课题多项,出版专著《中国核电社会接受度问题及政策研究》(2017年),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城市水岸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罗小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水岸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系统性整治与转型重构实现其再生与复兴。水岸经济是一种依托河流、湖泊、海岸等城市滨水空间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在当下更是一种统筹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产业升级的创新模式。
发展水岸经济是打造城市活力与高品质空间的手段,能够有效推动城市生态转型与空间重构。成功的水岸经济发展能够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达成修复生态环境创伤、重塑城市格局、培育新增长点的综合目标。推动我国城市水岸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需深入理解其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与内在机制,更要在实施层面构建以高水平规划为引领、以城市更新为驱动、以文化生态为支撑、以创新的运营机制为保障的实施路径。(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罗小龙,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南京大学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区域发展规划与治理。出版专著编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
以水岸经济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王 郁
人类具有逐水而居的特性。城市水岸经济作为依托水域空间进行综合开发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系统整合水域资源与岸线空间,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等多重目标,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水岸经济的发展不仅关乎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文明形态跃迁的重要标识。水岸经济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积极探索水岸经济开发模式,如北京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上海徐汇滨江和苏州河区域、福州“两江四岸”建设、浙江海盐县百步亭项目、温州鹿城区水岸一体化开发等,有效地提升了城市风貌和活力,形成了丰富的地方经验。当前,我国水岸经济发展已形成多种典型模式,主要包括生态旅游、高端商务休闲、历史文化传承、产业融合创新等四种模式,不同的模式各具特色又兼具融合。城市水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需通过功能定位、空间营造与治理模式的系统性创新,有效平衡生态保护、经济活力与社会文化价值间的张力,功能复合化、开发精细化、治理多元化应成为发展水岸经济的重要路径。(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王郁,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治理、区域发展、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等。出版专著《国际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基于治理理论的比较研究》《城市管理创新——世界城市东京的发展战略》等,先后在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我国古代如何进行天文观测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宁晓玉
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农业以天时为准。自尧帝命官授时开始,历朝历代的治国理政者将“钦天授时”作为“立国之本”,“协时正日”视为“国政之大端”。他们在国都营建司天台,建造大型天文仪器从事观测,朝堂内设置各级天文官,组织历法的改革与修订、历书的编纂与颁布,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曾经为明清两代钦天监的北京古观象台,其紫微殿内依然悬挂着乾隆皇帝御笔亲提“观象授时”的匾额。因为有了官方的重视与支持,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才能绵延三千年而未中绝,保存了三千多年天象记录,制定和颁布过上百部历法,建造过水运仪象台、浑仪、简仪等大型天文仪器,提出和发展了“盖天说”与“浑天说”、“左旋说”和“右旋说”的宇宙理论。
《尚书·尧典》不仅开创了古代天文学“观象授时”的传统,而且保存了珍贵的“四仲中星”记录,即“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是我国最早的中星观测记录。近年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天文考古发现了陶寺遗址观象台,它可能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地平历系统;还出土了据推测可能为圭表测影之圭尺的漆杆。“四仲中星”研究与陶寺遗址天文考古共同揭示了上古时期人们所进行的天文观测活动,是人类进入历法时代之前观测天象以获知时间的重要手段。(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宁晓玉,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天文学交流与比较研究、中国近现代天文学。曾参与《史记·天官书》《史记·历书》的集评工作,出版专著《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独特体系》《20世纪中国天文学史》《经纬乾坤——叶叔华传》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年轻人热衷“赶集”的社会学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朱 迪
青年群体中兴起的集市热,反映出消费新趋势。集市在空间和文化维度营造一种消费场景,打造实体消费新业态。集市依托城市特色街区及相关的城市更新项目,集中展现本土文化习俗,主题化的设计能够吸引不同兴趣群体,既有利于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又有利于丰富本地居民休闲消费。特别是,集市业态的显著特征在于空间性和公共性,弥补了数字消费业态缺乏体验感的不足,并且伴随集市在城市不同区域多点出现,这种消费新业态同样能够提供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各类商品和服务。
年轻人喜欢逛集市,直接动机是对理性化、个性化消费的追求。不同于大型商业消费场所,集市提供的商品更加原生态,剥离不必要的符号价值和“智商税”,契合当下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更深层次来看,年轻人热衷“赶集”反映出一种从“孤独美学”转向“共享美学”的努力。“孤独美学”本质是在高压力、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中面对压力和困境,年轻人比较直接地将其归因为密集社交,于是选择独处,希望能找到初心想法、体会生活本真。但事实上这种方法往往没有带来精神满足,反而加剧了焦虑和苦闷。时下,年轻人自发开始“赶集”,参与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较低,可能在通勤路上、家附近,但是拥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交往和集体生活,与他人分享兴趣、想法甚至能帮助到别人,从而获得情感满足。这种“共享美学”或许是应对高压力、快节奏生活的更好出口。(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朱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消费与文化社会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是消费社会学、可持续消费、新业态与新经济。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