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深蓝,机遇与挑战交织。伴随全球对深远海资源开发、蓝色低碳转型、智慧海洋治理需求的空前高涨,海洋正成为大国战略竞合的新焦点。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10.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7.8%,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9个百分点,已跃升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1]与此同时,核心技术制约、产业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人才短缺、国际规则博弈加剧等挑战,亦日益凸显。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非单一领域突破可成,而是一项涉及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制度保障、全球协作的复杂系统工程,亟需多领域、多维度协同聚力,形成发展新动能和竞争新优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奋力开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洞察全球趋势,锚定发展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2]海洋经济的未来图景,由多重趋势深刻塑造。
深蓝拓展加速,勘探开发重心加速向深远海、极地等战略新疆域转移,对耐高压、抗极端环境的装备与技术提出极限要求。绿色转型迫切,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海上可再生能源、推动蓝碳增汇、实现航运脱碳,成为全球共识与刚性需求。智慧革命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深度融入海洋观测、资源管理、航运物流、生态保护等全链条,驱动产业智能化、高端化跃迁。治理规则重构,深海采矿、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公海保护等新兴领域国际规则博弈激烈,掌握规则制定权攸关国家核心利益。安全维度凸显,海上通道安全、海洋生态安全、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上升,对海洋综合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破解系统难题,构建发展支柱
2025年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作出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等部署安排。开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需要从以下方面协同发力。
强化科技硬实力,突破深蓝“卡点”。聚焦前沿与基础,集中力量攻克深海探测装备核心部件、绿色船舶动力系统、海洋生物医药关键靶点、智慧海洋系统底层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设立国家级重大专项,强化“从0到1”的基础研究,布局量子传感、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在海洋的应用。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整合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业领军企业力量,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深海模拟舱、海洋综合试验场,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加速技术迭代与工程化验证。推动“四极”研发范式,鼓励面向极宏观(全球海洋系统)、极微观(分子/基因层面)、极端环境(深海/极地)、极交叉(多学科深度融合)的颠覆性创新探索。
驱动产业高端化,锻造高效“引擎”。推动传统产业智慧绿色升级,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港口物流、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提升效率与可持续性;严控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全力发展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潮流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高端海工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深海采矿、蓝碳经济等未来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施海域、海岸线精细化管理,探索海域立体分层确权使用,完善低效用海退出机制,保障优质项目空间;促进沿海地区产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集群共生。
创新制度供给,优化协同“生态”。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强化国家级海洋事务议事协调机构的权威,统筹涉海规划、政策、资源与行动,破解“九龙治海”问题;推动建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综合治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海洋基本法立法进程,系统性修订完善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等配套法规,为新兴海洋活动,如深海采矿、海洋数据开发利用、蓝碳交易提供法治保障。创新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加大财政对海洋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发展蓝色金融,设立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海洋科技创新与绿色产业;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补偿、蓝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
重塑人才生态,构筑新型“高地”。完善教育培养体系,打破学科壁垒,在涉海高校大力推动“海洋+”交叉学科建设;强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将国家重大工程、前沿科技、产业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与科研实践。畅通人才发展通道,建立“旋转门”机制,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间人才流动,完善海洋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大力培育既懂科技,又懂产业,兼具国际视野的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复合型管理人才。
深化全球协作,拓展共赢“空间”。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国际海底管理局、区域渔业组织等多边机制,主动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在深海采矿规则、公海保护区设立、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等议题上增强话语权和规则塑造力。推进蓝色伙伴关系,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共建国家在海洋科技研发、生态保护、防灾减灾、蓝色经济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推动我国优势技术、标准、装备“走出去”,分享发展经验。促进国际科技交流,鼓励科学家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共建联合实验室,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有效推进落地,凝聚发展合力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3]将系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关键在于凝聚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其一,强化顶层设计与战略引领。将海洋强国战略深度融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目标、重点任务与责任主体,制定并滚动更新国家海洋科技创新规划、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其二,加强央地协同与区域联动。中央政府加强宏观指导、政策供给和跨区域协调。沿海省市发挥主体作用,结合自身禀赋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探索区域协同新模式,共建海洋经济圈、创新走廊,建立有效的央地信息共享、项目协同、考核激励机制。其三,激励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特别是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技术攻关、模式创新中的作用,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和人才培养主阵地功能,鼓励社会组织、公众积极参与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其四,营造崇尚海洋文化氛围。加强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弘扬航海精神、海洋科学精神,提升全民海洋素养,形成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社会共识。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全球海洋发展新趋势,直面系统性复杂性挑战,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升级为路径,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人才高地为支撑,以全球协作为视野,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合力,有效打通关键脉络,系统打造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为自身永续发展开拓广阔深蓝空间,为全球海洋的和平、可持续繁荣贡献关键力量,在人类经略海洋的壮阔征程中,铸就一座辉映未来的东方灯塔。
【本文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系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海洋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注释略
责编:董惠敏/美编: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