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杜祥琬
实现“双碳”目标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尚未实现碳达峰,温室气体排放仍有增量,如期实现目标面临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以及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综合效率偏低等困难。更为不易的是,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能源转型需要更快的“加速度”,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科学把控工作节奏,突出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实际情况,把握好能源的安全、经济和绿色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来支撑和实现“双碳”目标。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妥实现电力行业净零排放;以电气化和深度脱碳技术为支撑,推动工业部门碳排放有序达峰和渐进中和;通过高比例电气化实现交通工具低碳转型,推动交通部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突破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为重点,实现建筑用电用热零碳排放;强化实现碳中和“最后一公里”的碳移除托底技术保障;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战略、规划、政策和行动体系。(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2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应用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专家。曾主持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精确化研究;曾任国家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是我国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现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化工行业的应用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刘中民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很强的溢出带动性,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全方位的深刻影响,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能源化工行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业和重要支柱之一,加快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将深刻改变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产业形态,推动生产力实现质的跃迁,为能源化工行业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结构布局合理、绿色安全高效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能源化工行业正由规模扩张向智能化、高端化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正在实现生产流程的全面数字化,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实验设计、技术研发、工艺放大、产品生产和管理等诸多环节,以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但仍面临有效数据不足及数据整合难度大、关键软件受制于人、行业智能化模型构建进展较为缓慢和相关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等挑战。未来,应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统筹完善数据共享与算法优化机制、加大软件自主化和大模型开发力度、加快虚拟工厂与智能设计的示范应用,为我国能源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及“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2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低碳催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能源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
“双碳”背景下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路径
——南开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杜传忠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内容有了新的拓展和延伸,智能化、融合化、高端化、绿色化成为其基本要求。两化融合通过赋能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碳排放强度、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等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并通过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潜能,为提高碳治理能力提供新路径。我国推进“两化”融合、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数据开发利用和治理能力亟待提升,数字化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制造业企业对数据要素的应用处于初级阶段,数据流动受阻,形成“数据孤岛”;数据治理能力不足,标准化体系不健全,隐私保护存在漏洞等问题。
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首先,应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数据孤岛”,推动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强化算力、算法创新,提升算法模型落地应用水平,并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创新应用场景。其次,应加强技术创新和标准引领,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再次,应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化基础设施,推进“5G+工业互联网”发展,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同时,应加快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打造示范标杆,强化绿色制造标杆企业引领。同时,强化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赋能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此外,应加大政策支持,激发企业转型内生动力,支持企业协同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2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杜传忠,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导,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创新经济、智能经济研究,出版10余部学术著作,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近30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或摘录。
能源转型与智慧能源建设的发展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尹海涛,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任教授 王峰
能源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其转型和升级对提升绿色生产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确保国家未来的能源安全,中国能源体系正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核心任务是在保证安全高效的基础上,向着更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方向发展。实现能源转型目标的主要挑战并非新能源设备的生产和安装,而是缓和新能源发电能力的迅速增长与新能源消纳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智慧能源是以决策、优化和调度能力为内核的能源管理体系,有四个主要发展方向:微电网的智能规划和运营,微电网通过需求侧的优化参与电网辅助服务,微电网通过需求侧优化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与电网的耦合。上述四个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全面的发展策略,旨在通过微电网技术、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集成、需求侧管理和智能充电技术的应用,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源效率的提升,进而有效解决能源消纳问题。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以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智能化运营能力为支撑的智慧能源,不仅将成为新能源体系改革的核心驱动力和重要保障,还将促进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成为助力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力量。(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尹海涛,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导,中国系统工程协会能源资源系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与政策、能源经济与政策。在多个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王峰,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政府创新、跨部门协作治理、环境治理等,著有《多重制度压力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绩效》等学术论文。
“十五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背景形势与方向主题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 孙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国”的关键在“创新”,而“创新”的源泉在“人才”。只有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充分建强战略人才队伍,充分激发人才活力,才能在“十五五”期间形成人才引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核能量和人才支撑。
“十五五”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仍将是国家发展的核心主题,要加快构建人才引领驱动的人才制度和相关治理体系,推动人才发展从重规模、重数量向重能力、重水平、重贡献转变,培育具有国际一流创新能力、水平和效能的人才队伍,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现国家人才发展动能、势能由量到质的重大转变,并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设计布局中需重点把握:建强“3+N”人才高地、人才平台雁阵布局,打造世界一流战略人才力量梯队,建立“科学家”本位的高校院所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引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格局,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健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政策支撑体系,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人才基础。(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2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孙锐,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人才战略与政策研究。主要著作有《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国——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工作研究》《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总体布局与实践路径》等。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