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伟大历程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 黄一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八项规定是党中央徙木立信之举,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标志性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抓作风入手,以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推动管党治党水平整体提升,进一步丰富了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新时代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伟大历程,是一个制度上不断完善、执行上不断深化、实践上不断丰富的过程,是一场深刻的制度之变、行动之变,引领塑造了一场激浊扬清、固本培元的风气巨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起强大正能量。
当前,我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肩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的执政环境异常复杂,自我革命这根弦必须绷得更紧。”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征程上始终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管党治党的铁规矩、硬杠杠,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重大而严肃的政治任务,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以好作风好形象为保障,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黄一兵,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专业研究方向是党的历史和党的思想理论,近年来主要从事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编辑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宣传工作,先后参与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基本理论著作;参与编写《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党史基本著作。
中欧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基础与路径拓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 张金岭
从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中国重视将文明交流互鉴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代表,中欧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全球性的示范意义。中欧均倡导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在很多事关各自发展和全人类社会的议题上,拥有政治共识与契合的价值观,双方50年的关系历程也为彼此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夯实了现实基础。
着眼于中欧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化、提升和巩固中欧关系的韧性,双方应强化多层级互动,增进政治互信与战略互信。双方应深化多维度对话,共建互利共赢的合作框架。在交流合作中尊重双方的核心利益,在所有交流合作实践中追求双赢。双方应加强多领域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基于各自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转型方面的优势,为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与帮助;共同推进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非歧视性贸易规则的完善,并通过协商机制化解经贸摩擦,以实际行动强化双方的供应链韧性;牵头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继续共同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及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金岭,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导。研究方向为欧洲社会文化、法国研究、文明交流互鉴等,出版专著《多元法国及其治理》《法国人文化想象中的“他者”建构:基于里昂的一项民族志研究》《公民与社会:法国地方社会的田野民族志》等,发表论文30余篇。
进一步增强干部履职担当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中南大学社会稳定风险研究评估中心学术委员会名誉委员 高小平
加强干部的改革创新意识教育,是提高干部改革落实能力的重要方法。实施“双环学习”,一方面让干部反思自己是否存在“习惯性防卫”造成的思想障碍,避免用“我们这里特殊”的固化思维方式想事情;另一方面训练跨界知识嫁接、异业对标、触类旁通等思维方法,加深对改革本质、国家战略的认知,找到思想问题的根源,把遇到的问题放到一个更广阔和更长远的背景下去思考,更新观念,释疑解惑。
创造性地执行政策,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各级干部的基本要求。由于改革的复杂性具有大系统的多属性和多变量特征,需要研究政策执行范式的突破,即变线性执行思维为系统化创新执行模式。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优化信息系统,建立干部与群众直连的区块链式信息平台,将干部与群众的政策执行积极性转化为共同发力的实践力量。应用现代科技,自动识别政策执行中的信号失真,降低政策执行偏差的发生率,提高政策执行中的动态修正能力。探索构建创造性执行的示范模式,树立“复杂性上限”改革标杆,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难度最大、群众最急需、任务最为紧迫的改革项目排在优先位置,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单位率先行动,形成改革的破竹之势,加快全面改革的进程。(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高小平,中南大学社会稳定风险研究评估中心学术委员会名誉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研究”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政府应急管理、绩效管理等。
人民论坛网评 | 以民声应民生
人民的心声与呼声,是治国理政的源头活水,是蕴藏于老百姓“柴米油盐”之中的“无字之书”,其中更有我们破解时代课题、探索发展的“真经”。广大党员干部唯有真心实意俯身倾听,以民声呼应民生,才能取得“真经”,推动顶层设计朝着民之所盼同向而行、与民生温度同频共振。
读懂第一手民情。社区里的家长里短,田间地头的农事闲谈,网络空间的留言评论……这些看似细碎的声音,实则是真实的社情民意“晴雨表”。党员干部首先要扑下身子,走进寻常巷陌、深入生产一线,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话冷暖,才能听到不带“滤镜”的真心话,掌握未加“修饰”的第一手资料,让决策更接地气、更合民心。
回应每一个呼声。浙江嵊州传承发展“民情日记”、北京“回天有我”社区治理模式等生动案例启示我们,真经之“真”,不仅在于原汁原味倾听,更在于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实践中,对于能够立即解决的问题,要马上行动、立行立改;对于需要长期推进、久久为功的工作,要制定计划、持续跟进,让群众感受到民声被重视、诉求被回应的温暖。
凝聚每一条民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让每一条有价值的建议、每一个来自群众的“金点子”,都能顺畅地纳入决策考量的广阔视野。在此基础上,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健全吸纳民智的长效机制,对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提炼、科学论证、积极推广,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富有成效。(作者:王明君 戴佳旸,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年轻干部既要“小步快跑”,更需“小火慢熬”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不能简单地追求完成配备指标、达到规定比例,一味地给帽子、上位子,而要遵循干部成长规律,注重压担子、搭梯子,做到快慢有度,缓急有方。
年轻干部成长更需要“小火慢熬”。“小火”,意味着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式的培育培养理念;“慢熬”则是指在实践磨砺中要耐得住煎熬、不断积累沉淀。对年轻干部而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情绪、投机取巧的态度,在“火”上熬得住,多到基层一线去接一些“烫手山芋”,钻“矛盾窝”解“麻烦事”,用心用情用力去解决一批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在急难险重中累经历攒经验,在“小火慢熬”中逐步成长成才,最终方可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既需要干部自身努力,也离不开组织关心激励。用人单位要扛起干部培养主体责任,在日常工作中多给机会、多搭平台,舍得把年轻干部放出去锻炼,开展跨系统、跨领域的交流轮岗,让那些长期默默实干、真正有能力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组织部门要牢牢把握干部成长规律,探索年轻干部“一线去、一线取”的培养路径,采取精准式“点兵”、成建制“编组”等方式,分类分批把年轻干部安排到乡村全面振兴、招商引资、项目攻坚等关键岗位上去“墩苗”历练,在一线经风雨、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作者:郭伟锋,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