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生产力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赵天寿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在于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创新是发展绿色生产力和推动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目前能源转型过程中最亮眼的是光伏、风机装机量的快速增长,然而光电、风电存在间歇、不稳定,电网难以大比例接纳,这成为光电、风电占比进一步提升的瓶颈。储能可以平抑光电、风电波动,支撑其大规模并网,已成为能源系统中的必备单元、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性技术,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重点领域和关键保障。技术创新突破长时储能技术瓶颈,驱动锂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成为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典范。
能源转型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是各国高度关注的战略领域。进一步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加强能源技术研发投入。长时储能是支撑能源结构转型的必备技术,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重点布局领域。(选自《国家治理》2024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赵天寿,中国科学院院士,能源科学与工程热物理专家,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长期致力于热质传递理论和电池储能技术的研究,建立了电池储能系统中热质传递和电化学能量转换的耦合理论,在解决风光电并网难题、可再生能源规模利用、解决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问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 刘利平
当前,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更加需要坚强的政治引领与持续深化的作风建设,以优良作风塑造发展生态。
作风建设具有“求真务实”内核,通过激活积极性、节约资源、创新产品等,系统性驱动质量变革。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的重要阶段。亟须通过作风建设锤炼战略思维、强化系统观念、弘扬务实精神,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始终锚定正确航向、行稳致远。
作风建设具有“效能优先”导向,通过打破行政壁垒、降低制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全方位推动效率变革。面对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等多重挑战,要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坚持实事求是,着眼实际需要,注重实际成效,促进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
作风建设具有“清正廉洁”根基,通过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强化精准投入、完善法治保障,立体化实现环境变革。有好的作风才有好的发展环境,有好的发展环境才能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要以严实作风保障财政精准投入、优化政企互动、改善营商环境,有效激发创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刘利平,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致力于质量管理领域的研究,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学报》等期刊上发表20余篇论文。
以高水平区域协同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吴一平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体系是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们应基于自身的基础条件选择适宜的产业和技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将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进行深度结合,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企业内生能力,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洞察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为释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潜在优势,党中央持续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增长极。这就要求进一步提升城市群竞争力,实施产业优化布局,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激励各城市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激活市场经营主体的竞争活力。
区域协同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词,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先发优势、比较优势、资源整合和综合竞争优势,持续强化区域协同、产业联动、要素流通、资源共享、制度创新,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推动要素跨区域有序流动,加快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交替升级,实现经济体系在更高水平达到均衡。(选自《国家治理》2024年第22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吴一平,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国家治理、财政体制与政策、产业政策与科技创新。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等期刊发表论文近50 篇。
发展壮大耐心资本的路径选择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教授 吴福象
耐心资本可以理解为,致力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长期价值导向的投资策略,不刻意追求短期利益,愿意为获取长期回报而承受较高的投资风险,并在面临短期市场波动时不会轻易退出的资本形式。发展壮大耐心资本,有三种可行模式。国家战略引领模式,以重大发展战略为指引、新型举国体制为抓手,推动国有长期资本成为耐心资本主力。多方资本驱动模式,以全球科技竞争为主题、政府市场双擎为动力,推动专业化多元化资本成为耐心资本。“四链”融合赋能模式,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先导、优化要素配置为抓手,推动耐心资本深度嵌入区域经济循环。
发展壮大耐心资本,应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谋划,服务金融强国战略。完善风险投资顶层设计,加快法规制度建设,增强风险投资与产业、科技、区域等战略的协同性。应深化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拓展耐心资本来源。尊重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客观规律,放松国有资本参与风险投资的限制,引导保险机构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有序参与风险投资。应多维拓宽投资退出渠道,畅通耐心资本循环。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管理,整治二级市场乱象,为风险资本退出提供合理预期,拓展并购退出规模,引导理性制定回购计划。(选自《国家治理》2024年第22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吴福象,南京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教授、博导,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方向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创新链治理、中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等专题研究。
人工智能赋能数字政府建设的机制与路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汪玉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吴风
把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数字政府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决策水平和能力,赋能政府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依托人工智能强大的计算和分析能力,不仅让棘手的公共问题有了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还通过引入数据采集技术、深度数字分析、精准建模以及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等创新手段,推动政府决策向数据驱动、直观可视及全面优化的方向迈进。
生成式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技术,在人机交互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它们依托互联网赋能的智能问答系统,承担了部分原本需要人工完成的客服与咨询工作,实现了人力成本的显著缩减及工作负担的有效缓解,并在政府治理的各个环节发挥积极效用。面对日益复杂的行政行为和行政决策过程,政府可借助先进技术更精准地预测民众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以此提升公共服务的效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依托庞大的数据资源、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及智能化的功能集成,新一代人工智能不仅构筑了多样化的平台与服务界面,更重塑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交流范式。这些智能化平台能够高效协调各部门资源,构建起跨越时空界限、领域壁垒与部门分割的综合服务体系。(选自《国家治理》2024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汪玉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致力于公共管理、中国行政改革以及电子政务等方面的研究。
吴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研究领域包括媒体应对与舆情管理、网络治理、新闻传播、宣传创新等,在《光明日报》《现代传播》等报刊发表论文20多篇。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