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11月2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探索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范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 高 松

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而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纵观全球,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在扎根本国实际、服务国家发展的进程中成长起来的,这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也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国特色”是“世界一流”的根基与灵魂,决定大学的精神标识与价值导向;“世界一流”则是“中国特色”的目标与参考,激励大学以全球视野追求卓越,在开放竞争中提升实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立足新时代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人民需求办学治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办学方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发展,提升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深化教育改革,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面向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将扎根中国大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为教育强国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支撑。(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1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高松,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兼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把握文化主体性与文明交流互鉴的辩证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王 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高扬文化主体性与文明交流互鉴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积极参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才能在多样文化的碰撞中淬炼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只有高扬文化主体性,才能以独立、平等的身份参与文明对话,避免在多样文明的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失去特色、迷失自我,才能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其中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主体性这一范畴。文化主体性如树之根须,深扎中华沃土;文明交流互鉴如阳光雨露,滋养生长壮大。根深方能叶茂,开放促进繁荣,正确把握高扬文化主体性与文明交流互鉴的辩证统一,正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新时代再创辉煌的光辉大道。(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1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王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主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等课题多项。

加快促进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效融合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 冯颜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思政教育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与火热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内在规律,通过促进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效融合,真正发挥凝聚共识、激发力量的根本作用。思政课堂是核心与基础,确保思政教育的方向性和科学性;社会课堂是延伸与拓展,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两个课堂”有效融合,有助于充分发挥各相关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针对当前“两个课堂”融合实践中存在的资源“壁垒”、供需“温差”与目标“偏差”等现实困境,应统筹好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三个层面。在认识论上,须破除“两张皮”的割裂论、“主辅论”的主次观与“选择题”的功利观,筑牢一体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根基。在方法论上,需从内容、师资、渠道三个方面综合发力,通过构建问题导向素材库、提升教师跨界素养、打造全息全域融合阵地,夯实能力支撑。在实践论上,应坚持“请进来”以激活课堂、“走出去”以指导实践,并通过“活起来”激发教师能动性,最终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升育人实效。(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1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冯颜利,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平正义、文化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等研究。主要著作有《论文化强国建设》《金融危机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启示》《全球发展的公正性:问题与解答》等。

构建老龄科技创新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老年学研究所博导 黄石松

顺应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创造的新机遇,加快形成原始创新所催生的新质生产力,进而创造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既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着力推动老龄科技创新的政策范式转变,需构建以市场为导向、应用场景为支撑、人才为根本、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创新格局。其一,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完善老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政府职能的关键在于,服务和保障科学研究的开展、研发联盟的组建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其二,深入挖掘中国市场规模大、互联网应用基础好的优势,优化老龄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其三,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的良性循环机制,打造现代化银发产业体系。利用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的优势,发展全产业链养老产品智造体系。着力破解老龄产业链“低端锁定”问题,切实降低关键核心技术外部依赖度。其四,构建广泛参与的人力资本驱动机制,优化老龄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将老年人从技术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技术开发参与者,将老年技术用户视为创新消费者,从而降低对大规模、高强度资金投入的依赖。(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1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黄石松,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老年学研究所博导。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省部级奖励7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老龄政策、银发经济、健康老龄化。 

唐代缘边府、州设置与边疆地区治理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 刘玉峰

唐朝时期,承继魏晋南北朝四百余年民族融合之深厚积淀,在汉族与各民族继续深度交往、交流和一体化交融大背景下,唐王朝制定了包容友善的处理民族关系的羁縻政策,于“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即边疆军事据点和山川要塞之地,设置若干都护府和众多羁縻都督府、羁縻州,推行实施开明进步的羁縻府州制度及统辖管理。其具体设置有一个从前期探索、到大量增设、再到盛唐时期设置完备的过程。

《新唐书•地理志》对唐朝羁縻政策和羁縻府州制度有专述和评论,指出唐朝对内附诸民族“即其部落”列置羁縻府、州,其大者为羁縻都督府,小者为羁縻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这一专述和评论,总结了唐朝羁縻政策的优长和羁縻府州制度的优点,阐明了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由国家“令”“式”成文法明确立法规制,体现高度的制度文明成就,通过“因俗而治”的制度灵活调整,发挥“因地制宜”的突出制度功能。(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1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刘玉峰,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唐代经济史、唐王朝国家与农民关系、中国传统经济形态等方面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唐代经济结构及其变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唐代等级性制度安排与社会结构形态研究”等多项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往期精彩内容】

11月24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2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2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2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2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1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1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