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把握文化主体性与文明交流互鉴的辩证关系

【摘要】文化主体性与文明交流互鉴的提出,是理论因应现实、思想引领时代的重要体现。文化主体性与文明交流互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文化主体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只有高扬文化主体性,才能以独立、平等的身份参与文明对话,避免在多样文明的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失去特色、迷失自我。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和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关键词】文化主体性 文明交流互鉴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形成的自我认同、自主立场和独立创造,体现为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价值理念、精神特质和文化成果,具有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文化标识,是一种文明确证自我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通过平等对话和广阔的人文交流,相互学习借鉴优秀成果,取长补短,切磋琢磨,促进共同繁荣。文化主体性与文明交流互鉴的提出是理论因应现实、思想引领时代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①高扬文化主体性与文明交流互鉴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积极参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才能在多样文化的碰撞中淬炼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只有高扬文化主体性,才能以独立、平等的身份参与文明对话,避免在多样文明的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失去特色、迷失自我,才能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文化主体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

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其中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主体性这一范畴。从哲学视角来看,在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的物种中,只有作为主体活动的人才拥有主体性。动物只是根据本能活动,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而不能对之进行改造。正因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生产实践中,人们改造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在生产自己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创生、打磨、加工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同民族在长期的文化实践中,积淀凝练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价值理念、精神特质和文化标识,从而成为整个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的“主体”包含多个不同的层次,既包含个体层面的文化认同,也涵盖不同群体、阶层乃至整个民族层面的文化自觉。梁启超在1922年撰文谈到:“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③在其“脑际”背后支撑的正是文化主体性的力量。

文化主体性的突出体现是其独特性,这构成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形成自我、与其他文化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因而,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能够平等参与文明对话的内在支撑。没有这种主体性的文化,既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被辨识出来,也无法作为主体之一参与不同文明之间有成果的对话。例如,对中国文化来说,汉字、传统节日、伦理观念等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成为与其他民族文化相区别的文化特征,因而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物质载体和重要体现。一个民族如果在文化的传承发展中不能自觉、能动地保持自身核心价值、历史传统和独特标识等因素,任由这些因素走向失落,就意味着没有守住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其结果只能在交流中迷失方向,沦为文化附庸。换言之,主体性为文明对话提供自我认同的根基和“话语权”,使交流成为充满主动精神的互动而非单向的灌输和接纳。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和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④世界文明史反复证明,通过吸收外来优秀成果,一种文化可以焕发新的生命力。例如,古老的丝绸之路推动东西方科技、艺术、宗教的互通,形成物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双重繁盛。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儒家、道家思想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唐代吸收胡乐、波斯艺术,推动唐诗、服饰的创新,造就具有青春活力的盛唐艺术。诞生于西欧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世界。著名历史学家向达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西交通史》中写到:“欧洲自从蒙古军西侵以及前后七次十字军东征以后,传入了不少的东方新事物,不仅眼界为之一开,即思想也因而转变。这些传入的新事物中最可纪念的要数印刷术、纸、火药和罗盘四件东西。有了纸同印刷术,欧洲的文化才日趋于普及,寺院的专制,因而摧破。有了火药,欧洲的封建制度才扫地无余。而罗盘的传入,使中西交通因而重开,新大陆因而发见。”⑤马克思则更明确地概括印刷术等发明传入欧洲的重大意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⑥

自我封闭不但不会提升文化主体性,反而会导致文化停滞。历史学家冯天瑜认为,“如果放眼世界,则可进而发现这样一条线索,人类历史约略经历如下三个阶段:极度分散的‘前文明’阶段—各民族、各国度独自发展,少有联系的‘诸文明’阶段—由诸文明渐趋统合的‘世界文明’阶段。而世界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也就是诸民族、诸国度、诸文明间开放程度日渐增强、扩大的过程。以此论之,从‘封闭’到‘开放’,是世界文明史的一个普遍趋势”。⑦这也正是马克思所揭示的民族、区域的历史必然发展到世界历史的根本趋势。文化主体性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但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排斥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历史上封闭自守的文明往往因无法适应变化而逐渐衰落,唯有在开放中借鉴、在互鉴中发展,才能保持活力与进步。

人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中凸显的正是文化主体性的特殊重要性。学术界关于世界上最早的原生文明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如“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六大文化区”(两河流域、埃及、印度、中国、墨西哥、秘鲁)“七大母文化”(埃及、苏美尔、米诺斯、玛雅、安第斯、哈拉巴、中国),以及斯宾格勒的“八个文明中心”(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雅典、伊斯兰、西方、墨西哥)和汤因比的“二十六个文明中心”等。无论从哪一种说法来看,在这些原生文明中,除了中华文明未曾断流,一直在传承、创新和发展,其他文明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始终清晰地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例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文化人”“协和万邦”等重要价值理念。因此,只有不断巩固和发扬文化主体性,才能在全球文明对话中保持定力、取长补短,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以中国古代的儒学为例。儒学在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中,一方面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始终坚守自身的理论特质和核心价值。孔孟开创儒家思想,荀子吸收法家、道家等思想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体系。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思想,借鉴汲取公羊学派的一些思想理念。宋明理学在长期借鉴吸收各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不管吸收多少其他学派的思想,儒学学者们仍坚持其核心价值理念,如“义以为上”的价值观、“刚健自强”的人生观等。兼学百家、博采众长,成就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文化主体性如树之根须,深扎中华沃土;文明交流互鉴如阳光雨露,滋养生长壮大。根深方能叶茂,开放促进繁荣,正确把握高扬文化主体性与文明交流互鉴的辩证统一,正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新时代再创辉煌的光辉大道。

【注: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工程2025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研究”(项目编号:2025XYZD09)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1页。

③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转引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题记”第Ⅰ页。

④《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

⑤向达:《中西交通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25年,第47-4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27页。

⑦冯天瑜:《文明思辨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3年,第24页。

责编/孙垚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