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唐代缘边府、州设置与边疆地区治理

【摘要】在汉族与各民族深度融合大背景下,唐朝对边疆诸民族部落制定了包容友善的羁縻政策,于“缘边”之地设置若干都护府和羁縻都督府、羁縻州,推行开明进步的羁縻府州制度。唐朝缘边府、州的具体设置,有一个从前期探索、到大量增设、再到盛唐时期设置完备的过程。羁縻府州制度的成功推行,通过“因俗而治”的制度灵活调整,发挥“因地制宜”的突出制度功能,推动唐朝内地与边疆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唐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强盛。

【关键词】羁縻政策 都护府

羁縻府州 边疆治理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唐朝时期,承继魏晋南北朝四百余年民族融合之深厚积淀,在汉族与各民族继续深度交往、交流和一体化交融大背景下,唐王朝制定了包容友善的处理民族关系的羁縻政策,①于“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即边疆军事据点和山川要塞之地,设置若干都护府和众多羁縻都督府、羁縻州,推行实施开明进步的羁縻府州制度及统辖管理。②这既成功实现了边疆地区治理,也有力促进了唐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强盛,保障国家大一统格局。

缘边府、州设置和盛唐时期的完备

缘边府、州,包括边疆地区的都护府和羁縻都督府、羁縻州,其具体设置有一个从前期探索、到大量增设、再到盛唐时期设置完备的过程。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唐王朝建朝立国。同年,即开“南中”,在南部边疆地区设置南宁州、昆州和恭州等,任命当地部落首领爨弘达为昆州刺史,负责管理各州。武德四年(621年),“南中”诸部落上表归顺唐朝,并进贡地方名贵特产表达归顺诚意,唐朝又设置南宁州都督府,以部落首领俞大施为都督,为都督府最高长官。在西部边疆地区,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党项羌族首领细封步赖率部归属,唐朝在其地设置轨州,任命细封步赖为轨州刺史,负责本州治理管辖。在南部和西部边疆地区设置这些府和州,是唐朝羁縻府州设置的前期探索。

贞观四年(630年),唐军平定东突厥,俘其可汗颉利,在北部边疆地区解除了东突厥的军事威胁,东突厥归顺唐朝。唐朝既在突厥内附的朔方之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在突厥故地设置定襄都督府和云中都督府。其中,定襄都督府统辖德州、执失州、苏农州、拔延州4个羁縻州;云中都督府统辖舍利州、阿史那州、绰州、思壁州、白登州5个羁縻州,各以其首领为都督府之都督和州之刺史,“以统其部众”。再后来,唐军又征服西部地区的吐谷浑、党项、焉耆、龟兹、于阗诸国,羁縻府州随之在诸国地区广泛设置,其数量显著增多起来。北部和西部边疆地区羁縻都督府、羁縻州的设置,是羁縻府州开始大量增设的时期。③

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国势发展至繁荣强盛,边疆地区羁縻府、羁縻州的设置达到完备状态。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修成的国家行政法典《唐六典》记载,盛唐时期在边疆地区共设置单于、安西、安北3个大都护府和安南、安东、北庭3个上都护府,以及更多的中都督府和下都督府,而“羁縻之州盖八百焉”。

都护府设置规制及其统辖治理

缘边边疆地区府、州设置中的都护府设置规制及其统辖治理,可以安北都护府为代表。《唐会要·安北都护府》记载了由定襄、云中二都督府到燕然都护府,到瀚海都护府,再到安北大都护府的设置沿革过程,从中可具体观察北部及西北边疆地区都护府、羁縻都督府、羁縻州的设置规制及统辖治理情况。

如前已述,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平定东突厥后,在突厥故地设置定襄、云中两个羁縻都督府,其下各有4—5个羁縻州。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正月,铁勒族和回纥族共13个部落内附,又设置了6个羁縻都督府和7个羁縻州,合称“六府七州”。各以首领为都督府之都督和州之刺史,并“给玄金鱼,黄金为字,以为符信”,作为是由唐朝中央正式任命的官员的依凭和证明。同年四月,唐朝设置燕然都护府,任命扬州司马李素立为都护,上述“六府七州”均隶属于燕然都护府,形成以都护府统辖羁縻府州的规制。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突厥部落继续归化内附,唐朝又为结骨部落设置坚昆都督府、为苏农部落设置苏农州、为阿史德部落设置阿史德州、为执失部落设置执失州、为卑失部落设置卑失州、为郁射部落设置郁射州、为多地艺失部落设置艺失州,“并隶定襄都督府”。这样一来,燕然都护府所辖定襄羁縻都督府之下的羁縻府州有了大幅增多。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至三年(652年),燕然都护府所辖羁縻府州又增加了为葛逻禄部落设置的狼山羁縻州、浑河羁縻州,以及为阿特部落设置的稽落羁縻州,可见燕然都护府统辖的羁縻府州陆续增多。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二月,唐朝对燕然都护府的治所和名称作了调整改易,“移燕然都护府于回纥部落,仍改名瀚海都护府”,而“旧瀚海都督府,移置云中古城,改名云中都护府”。到总章二年(669年)八月,又“改瀚海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这可从中看出都护府名称从“燕然”到“瀚海”、再到“安北”的前后改易。

由安北都护府的设置过程及其统辖治理,可知唐朝先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再设置都护府,形成都护府统辖羁縻都督府、羁縻都督府又下辖羁縻州的行政体制,成功实现了对北部及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单于、安西、安南、安东、北庭都护府的设置及其统辖,也成功实现了其所在缘边之地的边疆地区治理。④

羁縻都督府州设置规制及其统辖治理

都护府之下缘边边疆地区羁縻都督府、羁縻州的设置规制及其统辖治理,可通过灵州都督府、松漠都督府、饶乐都督府等的建置沿革来加以观察。

《旧唐书·地理志》载,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治所在灵州的灵州都督府,统辖为突厥族铁勒诸部落设置的皋兰、高丽、祁连3个羁縻州。唐高宗永徽元年(650)时,停废皋兰等3州,但到唐玄宗开元初,又设置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烛龙等6州,“以处突厥九姓部落”,“并寄灵州界,属灵州都督府”,管理突厥族部众和人口。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灵州为灵武郡,实际上仍是州府之建制。安史之乱爆发后,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因而将其提升为灵州大都督府,在建置规格上予以抬高。

《唐会要·营州都督府》载,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一月,契丹族首领窟哥和奚族首领可度均率其部落归附,唐朝遂在契丹族和奚族地区设置松漠都督府和饶乐都督府。其具体情况是:任命窟哥为松漠都督府都督,并授权其管辖10个羁縻州;任命可度为饶乐都督府都督,并授权其管辖6个羁縻州。松漠都督府和饶乐都督府所辖诸羁縻州,各以其酋长为州刺史。到唐玄宗二十三年(649年),于营州设置东夷都护府,把松漠都督府和饶乐都督府统辖在内,完成进一步的体制统合。

缘边府、州设置规制与治理贡献

缘边边疆地区都护府和羁縻都督府、羁縻州的设置规制,是唐朝国家政治体制的具体构成,在政体结构中属于中间层级的府司和州司官司。

《唐六典·三府督护州县官吏》记载了都护府的府司建制和官员设置及其职官品级。主要规制是:大都护府,设置“大都护”1人,从二品;“副大都护”1人,从三品;“副都护”2人,正四品上;“长史”1人,正五品上;“司马”1人,正五品下,等。上都护府,设置“都护”1人,正三品;“副都护”2人,从四品上;“长史”1人,正五品上;“司马”1人,正五品下,等。还记载都护府的明确职责——“掌抚慰诸蕃,辑宁外寇,觇候奸谪,征讨携离”,即负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和实施边疆地区治理。《唐六典》的这些记载,总结概括了唐朝都护府的立法设置规制,从大都护府“大都护”品级从二品、上都护府“都护”品级正三品,足见其规制之高规格;从都护府“长史”“司马”等官员设置,又可见是如同王朝中央直辖之正府、正州的。这说明了都护府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正规、正式地位,是唐朝设置在边疆地区的重要实体性官司机构。

《新唐书·地理志》对唐朝羁縻政策和羁縻府州制度有专述和评论,指出唐朝对内附诸民族“即其部落”列置羁縻府、州,其大者为羁縻都督府,小者为羁縻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这一专述和评论,总结了唐朝羁縻政策的优长和羁縻府州制度的优点,阐明了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由国家“令”“式”成文法明确立法规制,体现高度的制度文明成就,通过“因俗而治”的制度灵活调整,发挥“因地制宜”的突出制度功能。

由《唐六典》和《新唐书》的记载,可见唐朝对内附诸民族部落制定实施羁縻政策,对羁縻府州虽没有实行中央直辖,但以都护府统辖羁縻都督府、羁縻都督府又下辖羁縻州的立法设置规制,实际上已将所有羁縻府州地区纳入唐王朝的行政区划,纳入国家统一的行政建制和政治体制中,处在唐王朝的统一管控之下。

总而言之,在唐王朝统一管控之下,又在都护府和羁縻都督府、羁縻州实际管理下,通过制定羁縻政策和推行羁縻府州制度,唐朝对边疆地区诸民族部落进行实际统辖和管理,成功实现了边疆地区治理,推动各民族之间更为深刻的联系交融,强化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唐朝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格局和繁荣强盛,作出了属于当时历史时期的突出贡献。⑤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唐代等级性制度安排与社会结构形态研究”(项目编号:22AZS006)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②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③孙靖国:《论羁縻府州制度与唐初边疆形势的关系》,《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④管彦波:《试论唐朝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的羁縻府州制度》,《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⑤林超民:《羁縻府州与唐代民族关系》,《思想战线》,1985年第5期。

责编/于洪清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