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11月24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老旧小区变身“幸福家”的治理温度

大江之尾、海之端,江苏南通,这座被誉为“江海明珠”的文化名城,历久弥新。寺街、西南营等历史街区,青苔掩映、墙影斑驳,河边石板道道痕迹,诉说着这座城的钟灵毓秀与深厚底蕴。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通考察,点赞南通“好通”、沧桑巨变、生活幸福。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作“巨变实景”,在崇川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如火如荼,一条条卓有成效的治理路径正徐徐铺展,绘就城市更新新画卷。

从“失管脱管”到“齐抓共管”,崇川区积极探索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新模式,组建公益性物业服务实体——物业服务社。通过“党建引领、公益为民、治理融合、专业外包”的方式,推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多方合力破解失管、脱管难题,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从“十五五”规划建议深刻认识党的自我革命的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柴宝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二十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一以贯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指出,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一表述的变化,清晰勾勒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持续深化的发展轨迹,对全面从严治党这场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治党逻辑来看,“纵深推进”是在“一以贯之”基础上,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广度、深度与力度,提出的更高标准。从治国逻辑来看,这一自我革命通过“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的实践逻辑,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力,并贯通于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治理循环中,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21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柴宝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政党政治、党内法规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政党认同问题研究》《政党政治导论》等著作多部,合译《新制度主义:理论与争议》等著作多部。

“十五五”规划建议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传承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导 齐卫平

以规划引领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高瞻远瞩的眼光谋划发展战略,作出重大部署,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为党和人民走准、走好、走实、走深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之路,指明方向。

作为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十五五”规划的制定,坚持问题导向,把脉现实、问诊实践、形成聚焦,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十五五”规划建议再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形成“总体性要求”的新定位,树立起“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坐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检验“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必定团结带领人民,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树立起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21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等方面的研究。主编、合著、参编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0余项。

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提振消费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史丹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关系着经济发展,也关系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成为今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提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对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合理调整,针对性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

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使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分配结构得到优化,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国内消费持续发力,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更有力的引擎,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通过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再以消费激活市场,形成“政府鼓励消费—消费激活市场—市场带动企业—企业扩大投资”的良性循环。(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21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史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产业经济学。代表作有《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等。

以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突破

——清华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邓海峰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需要生态环境法治的坚强保障。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通过对现行生态环境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集成升华,编纂一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系统规范协调的生态环境法典,是一项立法系统工程。生态环境法典以总分结构提升法律融贯性、明晰效力位阶,强化环境法秩序统一;通过法定化部门职责、广域覆盖执法制度、统一执法标准,破解权力配置不均、制度供给不足等困境;明确制度衔接机制,整合碎片化裁判规则以实现定分止争;通过强化法律责任的刚性约束,推动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协同共建绿色低碳社会。

征程万里风正劲,使命千钧再出发。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具有标志性意义。相信随着法典的制定实施,无论是个人的社会生活方式,还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抑或是国家的治理结构形态,均会发生深刻改变,进而助推“十五五”时期,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性成就。(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1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邓海峰,清华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资源法、自然资源物权。主持或参与多项环境资源法相关课题研究,在《中国法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

【往期精彩内容】

11月2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2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2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2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1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1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1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