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破局“老”问题 培育“新”动能

中国老龄科技创新的制约与突破

【摘要】顺应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国应抓住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着力推动老龄科技创新的政策范式转变,从数字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应用拓展、人力资本开发等多维度构筑竞争优势,完善老龄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优化老龄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构建以市场为导向、应用场景为支撑、人才为根本、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创新格局。

【关键词】老龄科技 制约因素 驱动机制 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老龄科技,是指通过科技手段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服务老龄社会治理的一个综合性、跨学科领域。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①,中国老龄科技领域的发展迎来全新局面。2024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了老龄科技创新的目标导向和重点领域。②202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全面部署。③顺应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创造的新机遇,加快形成原始创新所催生的新质生产力,进而创造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既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充分激活老龄社会科技创新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才能积极推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老龄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我国,养老服务一直被视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一些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等,导致政府和企业、社会民众对科技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投入积极性不高;涉老科技领域面临着资源相对分散、体系化研发设计能力和产业协同有待加强、规模效应尚未完全形成等挑战;有的老龄科技新品和服务,由于价格高、普适性不足和用户体验感差,难以形成广泛应用;一些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技术素养有待提升,一定程度上限制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新型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在养老服务行业的渗透率较低。区别于市场化的一般性商品,老龄用品和服务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显著的社会福利属性。老龄用品和服务达成交易过程具有一定特殊性,政府行为、消费者行为、厂商行为、老龄科技创新等区别于其他行业,在需求预测、产品研发、中期试验、市场推广、交易达成、反馈改进等环节更具有复杂性。

老龄用品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受到多方面制约。受个体年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经济条件、生活偏好等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在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影响下,老年人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若仍简单按年龄划分老龄产品市场,所推出的产品可能难以获得认同。市场因而细分零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最终推高研发与生产成本,造成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老年用品并不一定由老年人买单,可能由政府购买、慈善捐助、亲属子女购买等,且存在保险支付、个人支付等多种方式,也存在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定价等机制,不同的支付主体、支付方式和定价方式,体现的是养老服务中个体、集体与国家的责任分担机制。如果老龄科技新品和服务对政府补贴依赖程度高,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对一些老龄科技企业而言,研发成本高、市场准入隐形门槛多、获客成本高,会降低企业在新品开发和技术迭代方面的投入积极性。例如,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质扩容,关键在于发挥社区居委会的桥梁作用,破解“入门难”信任问题,进而整合分散资源,提升服务整体效能。

一些老年人在智慧养老产品的运用上面临数字鸿沟。从需求侧看,部分老年人的需求表达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借助互联网与大数据平台主动发声的老年人比例较小。数字素养和自我表达意愿较高的老年人,更有可能通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对服务需求进行反馈和建议。总体而言,数字素养受到老年人文化水平的影响。此外,主观上的技术恐惧,也会加重老年人需求表达的被动性,如因产品操作流程和使用方法过于繁杂,而“感觉操作麻烦”“担心安全性不能保证”等。从供给侧看,数字鸿沟阻碍老龄产品的技术研发和服务供给,而缺乏反馈渠道,则使产品开发方无法及时了解老年用户对相关智慧养老产品的使用感受、意见与建议。同时,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老年人个体隐私更容易被盗用、安全更容易受到影响,维权也更难。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养老消费调查项目研究报告》显示,近四成受访者注重隐私,不愿子女安装监控。④老龄科技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受限、人工智能技术安全失控、人机交互伦理责任不明,以及服务对象的公平受益失衡等问题。

老龄科技创新面临需求预测难、产品检测和推广应用成本高等问题。一项技术如果缺乏大规模的市场应用,就很难降低技术开发的沉没成本,难以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在研发初期,由于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缺乏有效的需求发现机制,有的产品在市场需求预测、策划设计阶段就可能与实际需求错位。在新品测试阶段,由于样本量不够多,产品的普适性、适老化和用户体验不佳,而找到有效的市场、足够多的试用样本,往往超过单一企业的能力;即便是在数据和样本量足够多的情况下,如果大数据库、算力、算法等基础支撑水平无法满足海量数据处理的需要,整个流程的测试、评估、验收、反馈与改进环节,就难以形成有机衔接和闭环。在市场推广阶段,一些老年使用者和养老护理员的技术素养不足,会加大应用推广难度和宣传培训成本。

老龄科技创新的细分产品门类多、链条长,跨学科、多学科特征明显。例如,《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公布的产品类型共118款,涉及手环、腰带及胸带类设备、服饰内置类设备、心电监测类设备、基层诊疗随访设备、智能康复设备、智能养老照护设备、护理机器人等⑤,覆盖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各种场景,这就对科技创新的多样性、差异化和社会化分工协作提出更高要求。涉老基础技术大多不在养老领域,老龄科技革命性的创新需要其他基础领域的突破。例如,智慧养老基础技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等关键基础技术。近年来,智能机器人在养老服务中已经实现全场景应用,不同功能的机器人,被应用到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的生活、娱乐、照料、疾病管理、身体康复中,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促进身心健康起到重要作用。但芯片是机器人的控制中枢,机器人的物理定位、深度学习算法、视觉识别、处理传输、规划执行等,都需要芯片技术,这就需要我国持续加强基础研究,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等核心技术。

中国老龄科技创新的驱动优势

在老龄科技创新领域,不同国家在技术、市场和产业链等方面呈现多维度博弈态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基础科研能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跨国企业布局和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其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基础研究引领标准制定—以关键核心技术支撑产业链条—以资本生态推动价值实现”的特点。相较而言,中国在以下方面更具有比较优势:

市场整合性驱动优势。老龄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于银发市场对用品和服务的需求。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潜力巨大,这无疑为中国老龄科技创新提供巨大机遇。然而,单纯聚焦于养老市场的总体规模是不够的,必须深入分析细分市场规模效应,以及各细分领域之间的协同效应。老年人需要的是综合连续的服务,需要多个科技产品和服务组合才能实现。例如,要实现实时跟踪健康情况,监测跌倒风险、排便异常和睡眠模式变化等功能,不仅依赖于多种支持人工智能的传感器,而且需要后台对健康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据此调整治疗方案。

应用场景整合性驱动优势。老龄消费是一种个性化和场景式消费,只有在真正体验到管用、好用后,老年人才愿意使用和付费。此外,老年人自身维权能力相对较弱,对价格敏感度更高。为使老年群体消费得安心、放心,必然需要打造一套动态、灵活的正向反馈机制,持续增强其消费积极性,最终实现“发掘—唤醒—引导—消费—展示—反馈”的完整消费闭环。

我国高铁、盾构机等众多产业的竞争优势,都是在丰富的应用场景中快速形成的。与其他行业相比,涉老领域的场景性驱动机制更为突出且有效,其应用场景往往是连贯的、整合的。以居家养老为例,其存在上门服务成本高、专业化水平受限、监管困难等现实问题,“终端设备+智慧平台+线下服务”的模式虽提出较早,但在实际应用中一直难以突破。近年来,大数据处理能力的突破和算力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共享经济模式的推广,使得健康监测和远程医疗、智能家居和安全监护、智能语音交流互动等多场景服务从概念走向规模化落地,服务成本大幅降低,监管和纠纷解决更加便捷。中国拥有全球最广阔的居家养老市场和智能家居家电制造业基础,老年人口密度高、居住形态集中,借助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优势,推广智能化居家养老模式具有巨大潜力。老龄消费场景的营造能够创造和激发需求,而需求的满足又会进一步激发新需求和新创造。

资本与人力资源共衍性驱动优势。人口老龄化通过“人力资本”和“资本—劳动力禀赋”的双重路径,对社会科技创新水平产生影响。⑥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往往导致适龄劳动力相对减少,进而改变“资本—劳动力”投入比率,并影响科技创新。在老龄化社会中,劳动力相对资本更为稀缺,这促使市场主体通过资本替代劳动或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但并非单纯偏重资本而忽视劳动,而是在增加资本投入的同时提升劳动力效率。⑦资本为创新提供资金支持、设备和技术等物质基础,劳动力则通过自身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创新成果。二者的协同作用产生更大的创新价值。

老龄科技创新需求的异质性、市场的多层次性与多样性、应用场景的整合性,使得每一位消费者都可能成为创新的驱动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任何智能化、数字化设备的发明创造与熟练操作,以及数据、信息、网络的运用,均需依赖具备一定技能的人。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老年科技型和文化艺术型人才,在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的指导下,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活力都可以被不同程度激发,成为老龄社会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应用场景为支撑、人才为根本、社会广泛参与的系统创新体系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完善老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政府职能的关键在于,服务和保障科学研究的开展、研发联盟的组建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具体来说,在国家层面,可以在整合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有利于科学繁荣的体制机制上,完善顶层设计和法律法规;在地方层面,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各地银发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链整合优势,创新创造应用场景和应用推广模式,构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市场创新、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

政府可以将工作重点从提供资金支持,转向协助多方创新主体之间形成信任关系,构建有利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合作的共性技术开发组织;构建有利于企业在前沿领域进行产品和工艺技术试错,以及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引导和鼓励开源模式,提高科研创新主体主动开源的积极性,形成主动开源的社会氛围。

深入挖掘中国市场规模大、互联网应用基础好的优势,优化老龄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这要求我们以银发经济的内需扩容升级为基础,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对银发产业路径突破的牵引作用,利用广泛快捷的物流与配送、互联网支付体系优势,发挥创新价值链升级对老龄重大科技攻关的需求导向作用,牵引研发链、供应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形成以基础研究成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基础研究发展的良性互动。

“网格化+”是中国式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鼓励科技赋能“网格化+长护险”“网格化+志愿服务+时间储蓄”“网格化+物业管理”等模式,建立需求发现和服务送达机制。养老市场发育不充分的重要原因,在于消费能力不足、老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与成本倒挂,这就使得通过科技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成为促进市场供需两旺的必然选择。例如,可通过科技赋能解决养老服务供需对接、过程监管、价值和价格发现、支付保障、质量评价、志愿服务和社会参与、纠纷处理、诚信体系建设等全流程中的问题,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生态链、价值链,通过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新模式降低制度性成本,提高全行业劳动生产率。

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的良性循环机制,打造现代化银发产业体系。在老龄科技创新领域,利用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的优势,发展全产业链养老产品智造体系势在必行。根据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我国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和666个工业小类⑧,是全球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这能够为银发经济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也为老龄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

着力破解老龄产业链“低端锁定”问题,切实降低关键核心技术外部依赖度,关键在于推动全链路、全流程的优化与大规模协作量产。以术后护理机器人为例,其在技术上已经可以提供“卧床护理(术后初期)→辅助站立(康复早期)→智能助行(康复中期)→居家康复(康复后期)”整体解决方案。当前的重要挑战在于优化供应链和生产流程,以大幅度降低成本,从而支撑其大规模应用与推广。护理机器人的供应链与消费电子、无人机、电动汽车存在复用的可能性,这正是中国“中间技术”的优势。相同或相邻领域的技术与工艺,很快就能迁移至产品设计改良上,形成产业整合所带来的乘数效应。例如,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规模全部达到千亿级,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⑨,宜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智慧养老服务产业的强大动能。

构建广泛参与的人力资本驱动机制,优化老龄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衰老是一个渐变过程,老龄用品更适合在一个基本框架内根据老年人的健康周期更新迭代。开源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场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将老年人从技术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技术开发参与者,将老年技术用户视为创新消费者,从而降低对大规模、高强度资金投入的依赖。

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需要解决老年人和养老从业人员的数字鸿沟与信息隐私问题。可以将数字技能培训纳入老年教育体系,并出台支持政策,鼓励社会组织、科技企业、志愿服务组织等参与其中。开发和推广应用自适应学习系统,根据老年人和从业人员的使用习惯与需求,提供个性化使用建议和指导,提升其自我学习能力。利用情感识别技术、无感知技术、集成语音识别技术等,开发更智能、更人性化的交互方式。例如,通过语音指令实现信息查询、设备控制、紧急呼叫等功能;采用传感器技术自动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状态,减少对其主动操作的需求。

加快完善数据治理和隐私保护方面的制度法规。积极推进智能产品、信息系统平台、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标准的制定,支持标准化组织、行业协会等部门研究制定行业标准。支持第三方机构面向智能产品,研究制定测试规范和评价方法,开展检验检测及适老化认证服务,搭建智慧健康养老标准及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监督管理联动机制,加强数据加密、数据脱敏、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数据安全技术应用,加强对信息收集者的监管,实时监测网络安全状况,加强行业自律,打造更安全的网络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博士后王莹,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项目编号:21LLSMB011)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2019年11月21日。

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国政府网,2024年12月30日。

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9日。

④《2022年养老消费调查项目研究报告》,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2023年4月19日。

⑤《〈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公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2020年9月7日。

⑥楼永、王留瑜、郝凤霞:《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20年第21期。

⑦咸金坤、汪伟、兰袁:《人口老龄化必然导致资本替代劳动吗》,《南方经济》,2022年第5期。

⑧《去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超40万亿元》,《人民日报》,2023年3月19日。

⑨《十大高精尖产业规模全部达到千亿级 三个产业破万亿——北京产业结构实现“高精尖”化》,新华网,2025年10月31日。

责编/靳佳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