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加快促进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效融合

【摘要】促进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的有效融合,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实践要求。针对当前“两个课堂”融合实践中存在的资源“壁垒”、供需“温差”与目标“偏差”等现实困境,应统筹好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三个层面。在认识论上,须破除“两张皮”的割裂论、“主辅论”的主次观与“选择题”的功利观,筑牢一体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根基。在方法论上,需从内容、师资、渠道三个方面综合发力,通过构建问题导向素材库、提升教师跨界素养、打造全息全域融合阵地,夯实能力支撑。在实践论上,应坚持“请进来”以激活课堂、“走出去”以指导实践,并通过“活起来”激发教师能动性,最终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关键词】大思政课 社会课堂 融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前提。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把“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促进思政课堂和社会课堂有效融合,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①。这就需要我们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举全社会之力把教育办好,持续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②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思政教育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与火热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内在规律,通过促进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效融合,真正发挥凝聚共识、激发力量的根本作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擘画“十五五”时期发展蓝图,当前促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是要进一步推进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效融合,使其在回应时代课题、服务国家战略的过程中,把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小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逻辑统一起来。

促进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效融合,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③。思政课堂是核心与基础,确保思政教育的方向性和科学性;社会课堂是延伸与拓展,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两个课堂”有效融合,有助于充分发挥各相关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回应时代课题、服务社会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擘画了“十五五”时期的发展蓝图。全会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建设美丽中国和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最宏大、最生动的社会“大课堂”。“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④推动“两个课堂”有效融合,要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思政“小课堂”的鲜活教材,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面临的复杂环境,从而自觉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合,是实现知行合一的必然逻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思政“小课堂”重在立德,是传授理论、明辨是非、构建价值基础的主阵地,解决“知”的问题。社会“大课堂”重在树人,是磨炼意志、锤炼品格、提升实践能力的练兵场,解决“行”的问题。如果思政课堂脱离社会课堂,理论教育就容易流于空洞和僵化;如果社会课堂缺乏思政课堂的理论指引,社会实践也可能流于形式或迷失方向。

应对意识形态复杂挑战的迫切需要。意识形态领域始终是各种风险挑战的前沿阵地,“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数字技术发展使得社会课堂的边界无限拓展,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信息和观念的包围与冲击之中。因此,必须以“两个课堂”的有效融合为突破口,坚持问题导向,将社会课堂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请进来”,在思政课堂上进行正本清源的理论辨析和学理阐释;同时要引导学生“走出去”,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增强免疫力、提升鉴别力,从而构筑意识形态防线的“前哨站”。

促进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效融合的现实问题

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思想文化多元交织、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等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⑤。推动“两个课程”有效融合,思政课承担重要使命。在融合过程中,当前面临的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突出体现为:当下部分思政课教学与青年群体的需求和接受习惯之间存在隔阂。

“两个课堂”的育人资源挖掘与协同机制存在“壁垒”。一些思政课堂的理论资源过于依赖教材体系,未能有效将时代热点、社会焦点转化为生动理论素材,特别是缺乏对社会课堂丰富育人资源的系统性梳理、挖掘与转化。部分高校对这些“富矿”的开发,停留在“打卡式”参观层面,未能将其加工为可供思政课堂使用的教学案例与情境素材。

思政课堂理论供给与社会课堂现实需求存在“温差”。受限于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思政课堂往往优先确保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与抽象性,重点传授经过高度凝练和升华的经典理论,课程内容更新存在一定滞后,难以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热点议题做到即时覆盖与深度响应。作为“网络原住民”,当代大学生对各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高度关切,迫切渴望思政课堂能够提供权威的学理阐释、清晰的价值评判和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以回应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关切与困惑。

融合“两个课堂”的实践形态与育人目标存在“偏差”。“大思政课”中的社会调研、田野走访,有助于激发学生主体性。然而,由于实践活动往往涉及多方协同主体,若前置规划粗糙、环节设计不严谨,容易导致实践过程“走过场”。当实践活动异化为任务驱动时,其育人功能便会被形式主义所消解。学生在缺乏充分理论准备和有效过程引导的状态下参与实践,难以实现批判性思考,使得实践形态本身偏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育人旨归。

促进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效融合的实践方向

切实促进“两个课堂”融合发展,要从思想上解决“为何融”,方法上解决“如何融”,实践上聚焦“怎样融好”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真正实现从思想自觉到能力支撑再到行动落实的闭环。

◈ 解决“为何融”的认识论问题,筑牢思想根基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实现“两个课堂”的真融合、深融合,首要任务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重塑对“大思政课”的育人认知,为一体化推进“两个课堂”融合筑牢思想根基。

破除“两张皮”的割裂论,树立一体化育人观。一些人认为,思政课堂是理论灌输的主渠道,社会课堂是课余实践的辅助,将二者割裂开来,导致思政课理论脱离实际,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对此,要深刻认识到,社会课堂不是思政课堂的简单延伸,而是其天然的、必然的组成部分;思政课堂也不是社会课堂的理论点缀,而是其行动指南,从而树立一体化育人观。

破除“主辅论”的主次观,树立同等重要的地位观。在传统评价体系中,思政课堂因其明确的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考核标准,天然占据主要地位;社会课堂则被视为“课外活动”,处于辅助地位。要实现真融合,必须在制度设计上确立二者同等重要的地位。如重庆大学规定,学生参加“大思政”实践教学并考核合格后,可认定为部分思政课的学分。通过学分体系的杠杆,提升社会“大课堂”的地位,撬动育人体系的深层变革。

破除“选择题”的功利观,树立“必答题”的责任观。促进“两个课堂”融合,是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必答题”。这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⑥例如,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结对共建,就展现了高校理论优势与地方实践平台强强联合的“双向奔赴”。

◈解决“如何融”的方法论问题,夯实能力支撑

思政课本身的复杂性及其面临挑战的艰巨性,决定推进“两个课堂”有效融合,必须在内容、师资、渠道三个维度上系统发力。

在内容上,要着力构建问题导向的理论素材库。社会课堂最鲜活的特点就是其问题导向。“两个课堂”融合的内容准备,绝不是理论空转,而是要紧密围绕“国之大者”和民之关切的真问题,构建开放、生动、与时俱进的理论素材库。一方面,要深挖区域特色资源。区域性的历史文化与红色资源,是承载理论的最佳情境。另一方面,要直面时代真问题。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环保、科技创新、社会公平等问题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思政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回应这些挑战。

在师资上,要着重提升教师跨界融合的核心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⑦教师不仅要成为思政课堂的理论讲授者,更要成为社会课堂的实践协同者。一方面,强化机制保障,提升综合能力。学校可以定期组织跨学科的教师研讨会,推动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通过提供专门的数字素养培训,帮助教师提高使用虚拟课堂、学习管理系统和教育数据分析工具的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个人成长,实现教学相长。通过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参与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教师能够接触到社会的实际问题,强化教师的理论认知。

在渠道上,要着力打造全息全域的融合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内容和师资,需要通过稳定、高效的渠道,实现精准对接,因此,要打造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相结合、全息全域的融合主阵地,推动传播场域从“课堂封闭”向“社会开放”拓展。一是构建校地共建的实体阵地。双方通过共建合作,实现理论资源的双向赋能和实践平台的有效对接。二是拓展数字赋能的云端阵地。通过AR技术复现历史场景、与虚拟先烈“对话”,深化学生在场体验。三是完善制度牵引的组织阵地。建立完善的跨部门合作机制,明确职责与分工,制定长效的合作协议与评价体系,推动理论与实践的长期协同。

◈ 解决“怎样融好”的实践论问题,聚焦知行合一

融合的最终目的,在于“融得好”,引导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其重点在于,在实践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和“活起来”并进,让理论与实践在双向奔赴中产生化学反应。

坚持“请进来”,让社会课堂的鲜活力量走进思政课堂,用身边事讲清大道理。例如,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可邀请曾经参加过实战的退役军人进校园讲思政课,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发形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更好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统一起来。在“请进来”的过程中,要善用情景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情到理方至,情阻则理难通”,通过榜样的力量,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构建能够在情感共鸣中逐步完成,从而真切地理解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坚持“走出去”,让思政课堂的理论光芒照进社会课堂,用大道理指导身边事。学习并非单纯的知识接受过程,而是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构建和重构知识体系的过程。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学生在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或社区工作时,不仅能够运用思政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新构建与知识相关的认知框架。

坚持“活起来”,让教师自信而又充满激情地讲好每堂思政课。思政课只有打破传统课堂的空间束缚,向广阔且复杂多样的社会场域延伸,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生活就业,才能以鲜活的案例、真挚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获得青年学生的高度认同。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思政课堂、参与到社会课堂,教师能够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展示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运用,还能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新的科研点,反过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感悟,能够更加自信地讲解理论知识,并充满激情地与学生分享实践中的收获和心得。

【注: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招标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研究”(项目编号:2023YZD044)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研究”(项目编号:2024XYZD08)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9日。

②《在社会生活中讲好“大思政课”》,《人民日报》,2021年4月14日。

③《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人民日报》,2025年3月7日。

④《“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

⑤《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07页。

⑥张荣:《大学何为: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强国建设》,《国家治理》,2025年,第16期,第11-16页。

⑦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责编/程静静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