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新时代文物保护与传承焕发新活力

【摘要】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与智慧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文物,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文物作为人类留存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财富,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文物保护的一种有效途径,能够增强文物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文物的活化利用让其在当代彰显出蓬勃生机,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进而为丰富现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关键词】文物保护 活化利用 科技赋能

【中图分类号】D12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5000多年文明积淀孕育出无数令人惊叹的文物珍品。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灿烂辉煌的鲜活例证,不仅蕴含着厚重的历史,见证了古人的智慧与审美,而且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使命,堪称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丰碑。文物不可再生也不可替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系统谋划部署文物保护工作,为文物工作擘画蓝图、指引航向。新时代中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物保护之路。

新时代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突出成就

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保护文物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尚未根本解决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文物,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坚持依法治理,构建较为完备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的法治规范建设,根据科学保护原则和文物工作的实际情况,多次修正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强调文物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落实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和开发,文物保护状况不断改善,保护成效彰显。此外,出台了《博物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逐步构建起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统领,6部行政法规、10部部门规章、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①,为推进文物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精细化、科学化保护利用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和政策支持,构筑起依法保护文物的“铜墙铁壁”。

落实主体责任,形成党政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方共治格局。在不断完善文物保护法规政策体系的同时,我国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文物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党在文物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依法行政得到积极推进,决策更加科学,执法取得明显成效。充分发挥政府在文物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制度供给和资源要素支持。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文物安全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直接责任。构建国家文物督察体制,强化文物行政执法。各部门统筹协作推进文物保护不断深化,全国文物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部际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近年来,地方党委、政府压实主体责任,全国30多个省份已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全社会参与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我国当前参与文物保护的社会力量,主要有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三种主体。企业深度参与文物保护、展览运营等方面工作,包括企业出面认领认养文物保护单位,出资对文物进行修缮和利用;公益性社会组织通过设立文物保护基金会,为文物保护筹集资金;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充壮大,人民群众参与热情持续高涨。例如,山西、河南、甘肃、新疆等地在偏僻地区建立“文物保护员制度”,助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坚持保护第一,实施对文物的全面普查和系统性保护。我国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大对文物的普查抢救保护力度。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从1956年开始,对全国文物状况有了基本了解。在此基础上,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1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自1981年开始,规模大、时间长、调查内容广泛,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文物档案,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得到提升。2007年至2011年,国务院组织实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基本查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家底,为后续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依循。2012年至2016年,国务院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相应加强馆藏文物保护管理。自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实现了文物六大类型63个细类和全国所有县级普查单元的“两个全覆盖”;完成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资源等调查公布,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②普查不仅全面掌握文物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还发现大量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例如,2022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出土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对研究人类起源与演化具有重大意义,丰富了我国古人类化石的资料宝库。

此外,文物保护状况全面改善,以文物资源为主干,有力支撑长城、大运河、长江、黄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十四五”时期,各级财政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持续投入,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有力推进,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有效实施,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我国进一步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制度安排,协同各方,凝聚合力,推动中国文物“回家”。“十四五”期间,有圆明园石柱、丰邢叔簋等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特别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帛书——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在流失海外79年后回归祖国。

推进科技赋能,提升文物修复保护利用的质效。科技创新是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对推进文物保护科技创新作出整体部署,《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进一步增加对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政策供给。近些年,我国强化文物保护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设立40家重点科研基地,聚焦文物“防、保、研、管、用”等应用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取得重要进展,突破土遗址、丝织品、壁画等文物保护关键技术,以科技创新提升文物保护利用质效。从古建筑到馆藏文物,从墓葬到石窟,从陶瓷到金属,从壁画到丝织品,文明赓续、文脉传承,科技的力量愈加显现。在文物资源调查方面,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探测等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提升工作精准性和效率。在文物修复方面,研发出新型脱酸、加固材料,有效延长纸质文物的寿命。运用缩微技术抢救珍贵文献,将古籍文献转化为缩微胶片,达到占用空间小、保存寿命长、便于转化利用的效果。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高清影像对文物的空间、纹理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建立信息数据库,实现文物的永久性数字化保存。在大型遗址监测方面,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广泛应用,石窟寺岩体稳定性评价、土遗址病害诊断评估、防风化技术研发系统化推进,能及时发现遗址周边环境变化对文物造成的潜在威胁,大幅提升文物风险监测预警的能力。

深化考古研究,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近些年,我国深刻把握考古工作的重大使命,开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努力回答好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这一重大命题。文物考古不是封闭的学术工程,而是开放的社会实践,唯有融入民生、赋能社区、对话世界,方能在保护与利用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十四五”时期,“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批复实施的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成效显著,郧县人、皮洛、良渚、二里头、三星堆遗址等一系列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深化考古研究,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构建起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我国馆藏文物智能展柜、考古发掘方舱、移动实验室等专用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迈向世界先进水平,上海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实施整体打捞和考古发掘,推进考古跨学科研究,开创出水脆弱文物保护新范式。③这些彰显出我国考古学的强大实力,增强了我国在国际考古学界的话语权。

让文物“活”起来: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

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与智慧结晶。文物和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④推动文物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已成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物的活化利用让文物在当代彰显出蓬勃生机,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进而为丰富现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挖掘文物价值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人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些年,我国发挥文物资源独特优势,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在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一方面,加强现代博物馆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神州大地上俯拾皆是的文物资源,日益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方面。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十四五”时期,我国基本建立起类型丰富、主体多样、功能完备、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力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⑤这些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和展示场所,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全国每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发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此外,革命纪念馆体系基本形成,革命文物教育功能充分彰显。全国革命纪念馆超过3000家,年均举办革命、建设、改革主题展览超过3000个,6亿人次观众走进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⑥越来越多的人深情回望历史,感受伟大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实现“双向奔赴”。

另一方面,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物作为人类留存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财富,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文物保护的一种有效途径,能够增强文物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活化利用文物,使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文物保护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近些年,我国探索文物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的新机制新方法,利用文物资源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发展“文物游”“考古游”“博物馆游”,发布近400条文物主题游径,让公众得以“跟着文物游中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打造沉浸式文物体验场景,开发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⑦例如,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严格保护文物的同时,强化对文物的活化利用。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以故宫文物为灵感源泉,开发出文具、饰品等多样化的产品,既具备实用性,又创新传播了文化;在多样文化活动方面,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举办故宫夜场灯光秀等活动,打造智慧景区,吸引更多人关注历史文化。此外,在文物活化利用实践中,利用三维(3D)、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文物展示空间和数字化传播平台,实现文物数字化资源的跨时空广泛传播。例如,“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将文物资源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物魅力。

加强交流互鉴,发挥文物资源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多样文明交流互鉴、共生并进的历史。具有鲜明国家民族特色的中国文物,不仅在世界文化宝库里占据一席之地,更能向世界展现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传递包容互鉴的价值理念。

一方面,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中国从世界遗产大国迈向保护管理强国。“十四五”时期,“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西夏陵”等文化遗产相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位居世界前列。⑧“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三星堆—金沙遗址”“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我国通过申遗工作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取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近些年,一大批文物进出境精品展览擦亮中国文化遗产的“金色名片”,举办文物进出境展览和交流活动300余场。推出“秦汉文明展”“丝绸之路”等文物外展知名品牌,引进“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等重磅文物进境展览,文物资源在讲好中国故事和开展文明交流实践中发挥独特作用。在对外的文化遗产国际治理参与上,我国依据逐渐形成的、较为丰富的遗产保护理论体系和保护实践经验,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方案”。例如,《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融合国际原则与中国实践的特点,是中国对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的一项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加强文化交流,倡导文化平等,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合作,让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众,让世界更加美好。”⑨“十四五”时期,由我国倡议的首个区域性文化遗产领域政府间国际组织“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成员国、伙伴国、观察员国扩展至20个;由我国牵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为文化遗产国际治理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由我国牵头发起的世界丝绸互动地图、“瓷器起源、传播与全球化”等国际文物科技合作计划吸引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参与,中国在文物领域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⑩中国正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文物在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价值不断凸显。

从守护到赋能:推进中国文物保护工作发展

在建设文化强国新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文物保护利用的重大意义和价值,突出重点、守正创新,不断探索我国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机制、新模式、新经验,努力开创文物保护工作新局面。

完善文物保护制度与机制。一方面,加强文物保护法规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法规体系,持续推进配套规章制度的制定与修订工作,细化文物保护法确立的核心原则与制度。完成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不一致、不衔接的法规、规章及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促进文物保护法律体系更加系统协调、完备统一。全面实施法律规定,落实文物工作方针与要求,做好文物普查调查、认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四有”、馆藏文物定级建档等相关工作。强化文物保护法律培训,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提高执法司法人员及文物领域相关从业人员掌握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水平。开展系列普法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依法保护文物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深化文物保护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文物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文物工作方针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标法律规定,严格履行保护文物主体责任;各级政府及各部门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各司其职,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健全社会参与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文物保护,为文物保护创造良好条件。

推进文物整体性保护与价值转化。一是实施文物整体性系统性保护。要坚持系统观念,着力构建理念更科学、制度更完善、方法更精细的文物保护体系。增强整体保护的意识,制定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加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力度,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改变以往重抢救性保护轻预防性保护的观念,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监测体系,加大预防性保护力度。加强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以及文物进出境管理。二是挖掘文物价值推动合理利用。全面践行保护第一、强化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探索文物合理利用的新途径。鼓励开发更多具有文化内涵和创意的文物衍生产品,着力增加有效供给能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结合乡村全面振兴、全域旅游等战略,利用文物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大力推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公众美好生活需要相契合的文物产业发展,让文物蕴藏的宝贵价值真正活起来,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

强化文物保护发展的科技与人才支撑。一方面,推动科技与文物保护深度融合。加强文物保护信息化和数智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搭建文物信息管理和监测系统,利用数字化技术修复文物,以数字化形式呈现文物;整合全国文物资源,进行全方位数字化采集,构建统一的文物数据库和数字化平台,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效能。制定科技与文物保护融合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技术要求和准入标准,推动文物保护研究。另一方面,加强文物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强化文物价值研究挖掘,重点推进重大历史问题攻关,促进多学科、跨区域资源整合,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加强多学科融合,推动考古学科发展,扩大中国考古影响力。推动建设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提升中国考古专业化、科学化、国际化、现代化水平。

提升文物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影响力。加强对外交流提升国际地位。积极参与国际文物保护事务,加强在技术研发、文物追索等领域合作;积极开展联合展览,选取中国代表性文物与国外知名文物共同展出;大力开展学术研究交流,鼓励国内专家学者参加国际会议分享成果,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华讲学、参与考古项目;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相关项目和与相关国家共同承担项目;打造权威传播平台,加强国际对话沟通,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提升国际影响力。

今后,我们要立足于守护文明根脉,着眼于焕发时代新韵,继续坚持科学与创新的理念,持续总结过往经验,积极迎接挑战,守护好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在加强保护传承的同时,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更为璀璨夺目的光彩,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专项“文化遗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4VWB007)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王萍:《以法之力护瑰宝 中华文脉绽芳华——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座谈会侧记》,《中国人大》,2025年第2期。

②李瑞:《筑文明之根基 赋时代之华章——“十四五”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斐然》,《中国文物报》,2025年9月11日。

③《国家文物局:努力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央视网,2024年9月25日。

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3页。

⑤⑥《守护国之瑰宝 筑牢文明根基——“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新华社,2025年9月11日。

⑦《国务院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国人大网,2025年9月11日。

⑧《我国持续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取得新突破》,光明网,2025年9月10日。

⑨《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94—95页。

⑩《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人民日报》,2025年9月11日。

责编/李丹妮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