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9月2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00后”群体特征、形成机制与引导策略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  宋月萍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00后”的心理结构与价值取向呈现出多维度、复合式的新特点:在国家快速发展中感知到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全球互联的浪潮里形成平视世界的主体姿态,于高度算法化的社交空间中经历情绪与观念的快速聚合,在家国叙事与个体诉求的交错中重新界定“我”与“我们”的边界。

“00后”群体成长于经济全球化、数字化与社会转型高度交织的时代背景之中,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剧变、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使这一代青年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国际竞争格局下,国家荣誉感和家国情怀深刻影响个人价值追求;信息时代的快速迭代,不断重塑他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00后”既受到多样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浸染,又深受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二者共同塑造其价值观和心态。这一代青年在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物质追求与精神需求之间进行认知和情感调适,形成独具时代烙印的群体特征。

促进“00后”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以制度创新保障青年需求,凝聚社会力量关心青年成长,强化青年正确价值观培塑。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主体必须形成合力,使“00后”在奋斗中既实现个人梦想,又心怀家国情怀,让这一代青年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7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宋月萍,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吴玉章特聘教授,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发展部兼职副部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健康、公共卫生、青少年发展、家庭发展。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超百篇,出版专著4部。

“00后”社会心态的具体表征与生成机理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胡献忠

每一代青年都是特定社会坐标中的世代,其心态变化必然反映着时代变迁的烙印。在民族复兴与强国建设的征程中,“00后”在享受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成长挑战,由此形成这一群体独特的社会心态。

当前,“00后”社会心态呈现多样张力与时代特征: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就业心态明显分层分化,求稳避险与高流动同在。“00后”的精神世界在“小确幸”的日常幸福感与公共议题的宏大关切间形成辩证统一,既通过微小生活体验降低绩效考核焦虑,又积极关注社会议题;面对“内卷”与“躺平”的双重挤压,不少人呈现“45度躺平”的矛盾状态,既非完全放弃又非被动接受竞争;基于独特审美认知和深度自我表达需求,部分“00后”的消费休闲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景观。

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对客观社会环境的主观反映,是外化与内化的统一。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既不能简单将其视为个体心理问题而进行“技术化”“病理化”处理,忽视深层社会根源;又不能止步于价值观层面的道德劝导,应构建可执行、可持续、可拓展的社会治理结构。(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7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胡献忠,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馆长。研究方向为政党政治与群团改革、国家建构与青年运动、公共政策与青年发展,主要著有《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社会变革中的共青团》等。

洞察“00后”社交新生态与消费新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教授  刘彦平

“00后”作为中国社会代际划分中的重要群体,正处于个体价值观成型、社会参与意识萌发的重要阶段。随着“00后”逐步走向成年,走向校园、职场,其社交半径逐渐扩大,消费自主权显著提升,日益成为引领社交演进与消费发展的中坚力量。洞察“00后”社交模式与消费行为特征,有助于呵护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推动社会治理和市场治理的优化和提升。

作为成长于新时代的青年群体,“00后”正以独特的成长轨迹与认知方式,重塑社交领域与消费领域的底层逻辑。一方面,“00后”构筑起新的社交生态,折射出数字化时代人际关系的复杂光谱。另一方面,“00后”强势跻身消费市场的核心阵营,成为新兴消费浪潮的主力军之一。这场时代变革正在重新诠释社交的意义,重塑市场格局,为理解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社会演进和市场变革提供全新视角。

“00后”的社交新模式与消费行为相互激荡与共融,衍生出新时代特有的大众消费新活力,形成社会生活和消费市场的新图景。社交关系与消费行为双向赋能、融合共生的特质,拓展着消费新空间,引领着消费新风潮。如何在尊重“00后”主体性与创造力的基础上,引导“00后”社交与消费走向良性共融,成为当前扩内需、促消费和惠民生的一项重要时代命题。(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7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刘彦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营销、城市品牌、城市治理及创新发展等。发表学术论文及理论文章60余篇,代表作有《粤港澳大湾区影响力——基于四大湾区比较的视角》《城市品牌与城市韧性测评:基于中国城市的实证研究》等。

人工智能时代 “00后”独有的认知新图景

——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院长、教授 项久雨

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嵌入“00后”工作生活,不仅影响其交往模式、生活方式、学习习惯,而且在深层次上重塑其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人工智能深度介入“00后”的情感联结与自我建构过程,网络场域中层出不穷的新词汇、新情绪与新变化,共同映射出“00后”独有的认知新图景。“00后”的认知方式绝非单一的行为倾向集合,其背后凝结着群体特有的精神特质与价值取向,是理解“00后”精神世界的重要因素。

数字素养与批判性思维是“00后”在技术洪流中保持认知主动性的关键,构成其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能力。人工智能的普及对“00后”认知方式和精神风貌有何影响?其日常技术实践又对思维认知带来哪些潜在局限?面对这一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让我们共同观察“00后”如何找寻与人工智能的共处之道。(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7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项久雨,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弘毅特聘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系列学术论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出版《中国新贡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守正创新的精神文明》等多部专著、合著。

中国古代律历相合之溯源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雷永强

自班固《汉书》开律历合志之先河,到《新唐书》驳其为附会之说,再到清代历算家梅文鼎评其为“二事”,律历相合观念在古代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律历相合深刻影响中国古代音律学的发展轨迹与历法测算,产生厚重的文化积淀。今人以音律与历法为“二事”,但在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律历曾长期合一,并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指南,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气质。

从律、历的起源来看,古人在对周围自然事物的考察中建立时间和音高概念。具体而言,音律实源于古人对自然之声的感知模仿。在古人朴素的生活环境下,鸟类的周期性鸣叫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成为制律考量的对象。中国古人还称音乐为“风”,认为乐与风同为大自然的节律之声。风声和鸟鸣之声除了是古人模仿自然确立音高概念的参照物,同时还是确定时节变化的重要标识。

中国古人“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基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身体感官对周围自然环境变化的差异化感知,建立物候时间观念。古人“与四时合其序”来安排农事、政令甚至是日常生活,将星象、日历、物候、时风和音律关联起来,使得生命的节律融入有序的月令结构,伴随自然音乐的韵律,历法的物理时间不断转换为文化时间。律历之间的这种联系在汉代逐渐发展为以律正历、以律协历,促进律历的融通合一。(选自《人民论坛》2024年第2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雷永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哲学史、伦理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往期精彩内容】

9月2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4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2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2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1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责任编辑:王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