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及国际关系的其他各领域正经历深刻历史性变革。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汇聚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给世界带来繁荣稳定的巨大红利,创造出扎扎实实的民生福祉。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全球文明倡议回答了“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建设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全球文明倡议 文明多样性 人类文明进步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处于动荡变革期的关键时刻,着眼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稳定性、正能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对于促进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对于维护文明多样性、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对于应对共同挑战、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当前,文明的价值空前凸显,全球文明对话至关重要。中国携手世界进步力量,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打破不同文明的交流壁垒,赓续人类文明薪火,开创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激发精神力量,凝聚磅礴合力,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全球文明倡议的时代背景
在大发展的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以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世界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地球村”,人类社会发展步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各国利益休戚与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正日益发展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的命运前所未有地紧密相连。
在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际关系各领域正经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其中最具根本性的变化,是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其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深刻推动国际体系演进。特别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已成为世界格局演变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一变化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平等、包容有序的多极化方向演进,为各国实现自身发展和深化互利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安全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显著增加。当前,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失衡,导致出现物质主义泛滥、个人主义膨胀、社会诚信削弱、道德水准滑坡等问题。与此同时,大国竞争博弈日趋激烈,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加剧,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逆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抬头,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观念回流,民粹主义思潮蔓延。尤其是个别国家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固守二元对立思维,鼓吹“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论调,刻意强化意识形态对立,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持续加重,对全球和平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越是风云激荡,越需要文明的灯塔指引方向;越是挑战交织,越需要对话的桥梁连通心灵。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向世界发出深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激发精神力量。以“四个共同倡导”①为主要内涵的全球文明倡议认为,各种文明不仅是各民族历史探索和开拓的丰厚积累,也是今天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指引,人类历史不会终结于一种文明、一种制度,文明多姿多彩、发展道路多种多样,是世界应有的样子,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在当前这个变乱交织的世界中,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通过对话弥合分歧、以团结反对分裂、以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习近平主席纵览国际风云,秉持天下情怀,相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呼吁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四大全球倡议各有侧重,并行不悖,分别从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个维度,深刻把握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大趋势,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立足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致力于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稳定性、正能量,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担当作为。这些倡议正是中国对“是任由世界动荡不安,还是推动其重回和平发展的正道”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作出的切实有效解答。
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探索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中国既是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者,也是推进落实这一重大倡议的行动派。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的行径,充分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努力搭建文明交流互鉴新平台,在不同文明间平等对话和相互尊重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如召开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等,广泛开展双多边政党交流合作活动,推进形式多样的民间外交、城市外交、公共外交。又如,发起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文明古国论坛等。
落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成果。中国与巴基斯坦、韩国、伊朗、老挝、亚美尼亚等国签署关于经典著作互译出版的备忘录,同阿拉伯国家共同实施百部典籍互译工程和50部视听节目合作工程,并推动500家中阿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展合作,与东盟加强职业教育等合作。中国加强同中亚国家的文明对话,邀请中亚国家参与“文化丝路”计划,支持中亚国家高校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等。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6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决议,把每年6月10日定为“文明对话国际日”。这些实践探索,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人类进步繁荣注入正能量,进一步夯实文化根基。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锻造不同文明相知相亲的价值纽带。“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画出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同心圆。中国在联合国、G20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会议等多边及双边国际场合中,积极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倡导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比如,坚决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坚定主张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主张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同时,中国团结国际正义力量,始终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霸凌行径,坚决反对唯我独尊和强权政治。实践证明,中国积极引领并团结国际进步力量,共同践行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行动显著增强世界和平力量,有力推动共同发展与繁荣,有效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繁荣发展世界文明百花园。世界文明百花园的繁荣发展,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2023年,中国与法国签署《2023—2025年文化遗产领域合作路线图》,为中国专家与法方团队共同参与巴黎圣母院现场修复工作、兵马俑保护修复研究合作、公输堂和茂陵合作项目、泰山和圣米歇尔山等世界遗产地缔结友好关系等作出具体安排,并再次重申两国关于继续预防和打击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全力支持“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的意愿②。
中国还持续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合作,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2024年9月6日,中国—非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对话会在京开幕,决定在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及藏品管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能力建设等相关领域开展合作,加强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促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的信息通报和经验交流,在国际事务中协调立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共同推动因殖民或外国占领而流失的文化财产返还原属国。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互鉴。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中国同各国一道,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搭建众多合作平台,开辟广泛合作渠道。例如,中国提出建设“人文金砖”。为助力金砖人文交流走深走实,中国宣布从2024年起开始实施金砖数字教育能力建设计划,未来5年在金砖国家设立10个海外学习中心,为1000名教育管理人员和师生提供培训机会③。
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积极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不同文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致力于打破文明隔阂,延续人类文明薪火,开创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人类文明的探索没有穷期,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努力不会止步。我们坚信,只要世界各国团结起来,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坚定不移走团结共赢之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共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球文明倡议的世界意义
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旨在促进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推动各国在相互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实现合作共赢,使一切文明成果更好地惠及当下、造福人类。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对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破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的难题,促进世界文明繁荣进步,更好推动人类文明事业发展,共同建设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现代化世界,携手开创开放包容、联动发展的美好未来,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球文明倡议,科学回答“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强劲动力。全球文明倡议,既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主张世界各国携手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崭新文明理念,又是遵循文明交流和发展基本规律,确保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行动“指南针”。这一倡议秉持“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的基本认识,秉持“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的基本观点,秉持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价值共识,汲取和平发展、团结共生、合作共赢等世界多种文明相融相通的优秀成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具有永恒魅力与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为将文明多样性转化为人类发展进步的持续动力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世界各国应摒弃隔阂与排斥,超越文明冲突陷阱和意识形态对立,打破零和博弈思维,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应深化对自身及其他文明差异的理解,共同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倡导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注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要将世界多样性和国家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与动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汲取时代精华,以创新为文明进步注入持久动力。
全球文明倡议,为“人类文明向何处去”指明正确方向。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人类社会面临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向我们提出了“是坚持合作与融合,还是走向分裂与对抗?是携手维护和平稳定,还是滑向‘新冷战’的深渊?是在开放包容中走向繁荣,还是在霸道霸凌中陷入萧条?是在交流与互鉴中增进互信,还是让傲慢与偏见蒙蔽良知?”④等诸多重大时代课题。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
全球文明倡议顺应不可阻挡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加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具体来说,全球文明倡议向世界表明,国强必霸、恃强凌弱、零和博弈等陈旧思维已愈发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唯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从人类共同福祉出发,坚持开放包容、对话协商、公道正义、文明互鉴,致力于团结合作、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才是国际社会应对时代挑战、实现共同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根本出路。
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启迪。立足于西方现代化模式所导致的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不平衡、引发诸多全球性社会问题的现实背景,在国际社会现代化进程再次面临多重挑战与危机交织的关键历史时刻,全球文明倡议,深刻阐释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深入揭示各国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均“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这一客观规律,有力破除“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各国共同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重要指引。这一倡议揭示出世界现代化是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现代化。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不断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这一倡议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注入正能量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带来深刻启示: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树立守正创新意识、弘扬立己达人精神、保持奋发有为姿态,各国有权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全球文明倡议,为各国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这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对引领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深远意义。正如一些国际人士指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尊重各国历史和传统的重要性,认为历史和传统不应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应被视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对那些以本民族身份而自豪,且希望在全球化世界中保留其独特性的国家而言,全球文明倡议的这一理念颇具吸引力。”⑤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两个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3ZDA00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②《国宝回归见证中法友谊》,国家文物局网站,2024年6月28日。
③习近平:《登高望远,穿云破雾 推动“大金砖合作”高质量发展——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4年10月24日。
④习近平:《深化团结合作 应对风险挑战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23年8月23日。
⑤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全球文明倡议助力各国现代化进程》,《光明日报》,2024年7月8日。
责编/贾娜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