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攀“高”向“新”韧性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 李晓华
当前,中国制造业展现出强劲韧性,攀“高”向“新”趋势明显,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在产业发展层面,中国制造业稳步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主要得益于创新驱动、数智化赋能、供应链布局调整以及深化改革的作用。
中国制造业在面对外部冲击时保持了强劲韧性,具体表现为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动能,未来产业呈现新亮点。制造业向“新”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价值链分工地位不断向高端升级的过程,增加值率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强、全球话语权加大,产业链供应链也更具韧性。
在发展条件方面,中国在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供给、产业配套体系和制造能力、数字化和绿色化等通用目的技术等方面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全方位系统部署,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制度条件。(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李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工业化与工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等纵向课题三十余项。
我国都市圈规划、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陈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时加速,城市规模与结构在人口流动和产业发展的共同驱动下迅速扩张并优化,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不仅出现在各种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中,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空间结构的现实样态。城市群、都市圈是大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集群或区域集群的空间形态,但二者在空间范围、相邻状态和经济联系上存在着若干差异。厘清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异同,有助于城市群或都市圈发展规划分别落地做实,进而在不同空间范围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衡化发展,跨行政区划整合社会资源并优化配置,完善区域协同协调能力,提高自然和社会生态的治理水平,进而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城市向经济功能区演化,是以都市圈为区域经济主体,规划发展经济社会生活的必然选择。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正在进行的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将对我国城市和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和作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充分体现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指导思想。近年来正在加快的都市圈规划建设,就是实施这一改革的具体举措。都市圈从大城市、中心城市演化而来,同时将大城市或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和乡镇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中心圈层结构的经济社会功能区。(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陈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博导。
我国“灯塔工厂”的发展格局与全球价值链塑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刘向东
“灯塔工厂”代表全球智能制造的水平,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 在2018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世界经济论坛(WEF)联合麦肯锡咨询公司合作发起评选“灯塔工厂网络”(Global Lighthouse Network,GLN)的倡议,旨在挖掘并推广全球制造业中数智化和绿色化转型达成卓越运营的标杆企业。截至2025年1月,全球“灯塔工厂”已连续发布8年共计13批次,累计数量达到189家,我国有79家,占比约42%,总量位居世界首位,充分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强劲实力,彰显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升级跃迁。
近年来,我国“灯塔工厂”数量迅猛增长,行业遍布汽车、家电、电子产品、乳业、核电、煤矿机械等领域,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正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展,并逐步实现从引进外企“灯塔之光”到我国自主“扬帆出海”。
未来,我国应大力扶持“灯塔工厂”创新运用最前沿的智能技术,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灯塔工厂”实践经验向中小企业推广应用,支持地方培育一批潜力无限的“灯塔工厂”后备军,鼓励“灯塔工厂”出海。此外,还应制定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激励“灯塔工厂”在创新、智能、绿色、融合等方面可持续发展。(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刘向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管理和信息服务部副部长(主持工作)、研究员,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五年发展规划、重大改革开放发展问题等省部级重点课题十余项,获得省部级奖项8项。
中国动画“出海”的差异化实践与国际传播效度提升
——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盘剑
在动画“出海”方面,人们主要关注国产动画电影的海外票房表现,实际上今天的动画片种已趋多样化,不只有动画电影,还有电视动画和网络动画。电视动画与网络动画凭借轻量化叙事与大众化主题,通过多语言译制、国际合作及平台化传播,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性表现。
动画“出海”并不是作品完成后才开始运作,而是创作伊始就要启动程序——作品创作过程应该是整个“出海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出海”的效果如何,看起来是最后在票房、收视率和点播量上见分晓,实际上,早在作品的创作环节就已经决定了。而创作对“出海”的影响又与特定模式的运用相关。迄今我国涉及“出海”的动画创作主要运用三种模式:一是独立自创,二是合作共创,三是收购再创。合作共创与收购再创通过资源整合与标准对接,有效提升了国际传播力。(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0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盘剑,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影视艺术、文学、动漫、文化产业的研究与教学,出版5部学术专著,主编2部本科教材,发表学术论文、理论评论百余篇。
古代的农耕智慧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曾雄生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人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精耕细作”和“农业八字宪法”着眼于改造自然,强调人力及技术对土地自然属性的改变,以提高土地的产出。古代农业在这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比如,梯田的修筑,使得多山的八闽大地达到了“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嵬犹力耕”的地步;圩田的开垦,使得长江中下游许多湖区成为宋代以后粮食生产新的增长点,历史上产粮大省的江西甚至出现“江右产谷,全仗圩田”的局面。
《汉书》载:“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与精耕细作着眼于高产相比,“杂种”更注重总量上的稳产。通过“杂种”,保持农业生物的多样性,是我国传统农业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发展生产所采取的重要措施。这种“杂种五谷”的传统也是我国农业乃至中华文明赖以长期延续的根源之一。它成功地扩大了农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维持了土地的永续利用,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控和劳动力的调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告诉我们,我国传统农业发展不仅强调对环境的改造,更注重对环境的适应。改造与适应相结合使环境及其变迁对农业的不利影响缩小到最低限度。未来,我们要在坚持精耕细作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选自《人民论坛》2024年第20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曾雄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农业史、农业文化和中国科技通史研究。已出版《中国农学史》《中国稻作文化史》《中国农业通史·宋辽夏金元卷》等学术专著十余种。在《历史研究》《九州学林》《中国农史》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