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8月2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加强贸易投资促进工作 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中国贸促会党组书记、会长  任鸿斌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世界历史发展到21世纪,人类日益打破地理、民族、文化界限,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近年来,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世界经济碎片化加剧,但经济全球化大潮仍然在曲折中奔腾向前,世界经济的大海没有也不会退回到孤立的湖泊河流。面对全球性危机,没有谁能独善其身,也没有谁能包打天下,世界各国只有坚持同舟共济、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人间正道,才能跳出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衰退、秩序与混乱的历史周期。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经验。新时代以来,我国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拓展新空间;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创造新机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注入新动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贡献新方案,成为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维护经济全球化最坚定的力量。中国贸促会致力于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拓展全球伙伴关系,促进中外企业经贸合作,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助力各国共享机遇、加强合作、互利共赢。(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任鸿斌,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党组书记、会长。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跨国投资、涉外法治建设、全球经济治理。主要论文有《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以高质量贸易投资促进工作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等。

寻求平衡与共赢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路径

——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阙天舒

当前,网络空间正在形成多方主体竞相博弈又相互依存的竞生秩序。这一秩序由新兴技术驱动、平台资本扩张和网络安全困境等多重因素影响生成。在竞生秩序下,全球网络空间呈现多层治理间性,主要包括主体间性、机制间性和认知间性,使得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既充满张力又维系动态平衡。竞生秩序与治理间性亦存在深层互动,前者的竞争压力可能加剧治理要素间的张力,后者的良性协调则有助于缓和零和博弈,促成竞争中的共生平衡。协调二者关系,是在当前复杂环境下推动全球网络空间良性发展的关键。这要求各主体兼顾短期竞争利益与长期合作价值,寻求平衡与共赢的治理路径,而这种平衡将直接影响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整体韧性。

为推动全球网络空间秩序向着更加普惠繁荣、和平安全、平等包容的方向演进,中国提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秩序对齐方案与路径。一是以平等发展权利为基石,让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惠及所有主体;二是以机制协同创新为驱动,让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实现机制互补共促;三是以多样文明互鉴为纽带,让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包容化解认知矛盾。(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阙天舒,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为国家安全、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全球治理。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互联网”+政治: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等。

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可持续的中国方案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付宇

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碎片化转型,国际权力流散化、机制安排分散化与行为体多样化趋势交织,形成多中心并行的“治理复合体”。这种碎片化虽可在细分领域满足治理需求,却整体削弱了治理效能,凸显国际领导力缺失的危机。

在此背景下,西方传统霸权理论范式面临根本性局限。现代治理亟须超越“因果性权力”,即依赖物质资源强制的旧逻辑,转向“关系性权力”主导的新范式——通过协商、连接与认同构建影响力,而非单向支配。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破解困境提供了新路径。其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倡导包容性多边主义,尊重文明差异性。实践中,中国通过三重角色发挥影响力:一是协商者,二是协调者,三是连接者,即主要通过平等、开放的多边协商,协助乃至推动全球治理进程。这种以关系性权力驱动的“协商型领导力”,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可持续的中国方案。(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付宇,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大国关系、国际政治理论、国家安全战略与中国外交。主持多项中央高校科研基金及天津市社科重大项目,主要著作有《美国民族主义传统的起源与演进》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南方发展提供经验启示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 徐秀丽,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 李小云

后发国家面对结构不平等、利益分配不均的国际秩序,谋求自身发展并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时经常遭遇以下三重经典困境:第一,如何在一国独立发展与融入国际社会之间寻求平衡;第二,如何处理一国内部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既形成合力又保持彼此张力;第三,如何破解既要“走出去”参与发展合作,又超越殖民范式和霸权范式,建立一种更为平等互利的发展共同体的困境。

中国式现代化为破解全球发展理论中的三重经典困境提供经验启示。首先,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将坚持独立自主发展作为核心目标,积极寻求通过自力更生、灵活务实的方式融入世界体系。其次,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的协同合作,在三方力量的动态平衡中谋求共同发展和协同进化,建立适合自身的发展型政府或发展型社会,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力社会的整体格局。再次,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全球南方国家应继承和发扬“联合自强”的历史传统,肩负起当代使命,注重平行经验分享与对接,重点关注南南合作中蕴含的发展空间的让渡性、发展过程的陪伴性和发展结果的互利性等维度,不断提升自身参与共商共建共享的国内外组织管理、协调与行动能力,以自身发展经验和国际合作力量化解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冲突,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强大力量。(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徐秀丽,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国际发展理论与实践、中非合作与对外援助,主要代表作有《平行经验分享:中国对非援助理论的探索性构建》等,是国际发展、区域国别与全球治理系列丛书发起人。

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研究方向为国际发展与非洲发展、贫困研究,主要著作有《发展援助的未来》《新发展的示范:中国援非农业示范中心的微观叙事》等。

人民论坛网评 | 让群众心声成为治理源泉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智是宝贵的财富。新征程上,如何让群众意见真正成为科学决策的源头活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课题。

当前,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群众诉求多样。这就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倾听民声,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汇集民智。既要开发好“扫码建言”等轻量化工具,降低操作门槛,吸引更多群众参与进来;也要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主渠道作用,常态化开展“小板凳议事会”“院落恳谈会”等接地气形式,为不熟悉数字技术的群体建好民意表达的桥梁。通过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的意见反馈渠道,让“原汁原味”的群众心声“有地方说、能传得开”,推动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作者:袁鸿渝,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往期精彩内容】

8月2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2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2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24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2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2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2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