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为迈向多极化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傅莹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秩序发展沿革来到关键节点。真正的多极化正在形成,世界迫切需要多边主义思维和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期待各国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与确定性,而非制造动荡和破坏性因素。
中国作为世界多极化的有力参与者和引领者,如何定位自身,对未来世界持何种观点、发挥何种作用,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性问题。中国大力推进自主开放、单边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彰显大国担当,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全人类迈入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参考模板。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整体进步,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机遇,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通过践行四大全球倡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一道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1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傅莹,曾任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大使。2018年聘为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长期从事国际政治与外交政策研究,具有丰富的外交实践与政策制定经验。著作有《在彼岸——大使演讲录》《看世界》《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看世界2——百年变局下的挑战和抉择》等。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三重路径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王学典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源于中西文化激荡与古今思想碰撞的宏大历史背景,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旨在探索一条平衡本土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知识生产之路。
对移植于西方的知识体系实施本土化改造,即以中国经验为基础,对其既有政治经济学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并使之中国化,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第一条路径。第二条路径,需对本土固有知识形态,尤其是其中的儒家思想进行社会科学化的淬炼提升。第三条路径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积累的案例、数据和材料进行归纳概括,为国际学术界提供“概念化”和“理论化”的高级学术产品,使中国真正成为与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学术大国、学术强国。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最终目标,是锻造以中华文明为背景的普遍主义的知识体系。既要以中国独特的历史连续性、经济超大规模性以及儒家文化传统为坚实基座,从中凝练能够回应“人类如何共同生活”等根本性问题的独特方案;又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实践为源头活水,将“摸着石头过河”的宝贵经验,凝练为具有理论穿透力与范式意义的“中国方法”。(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21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王学典,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文化、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主要著作有《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史料、史观与史学》等。
场景创新驱动海洋经济纵深发展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 谢宝剑
海洋场景创新是推动海洋经济纵深发展的关键动力,通过技术突破与产业融合,不断开辟新的经济增长领域,拓展海洋经济的空间边界。如低空与海洋场景融合,开辟渔业新路径;又如海上风电场景拓展,助力能源绿色转型;再如深渊场景探索,挖掘生命与资源宝藏。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应用层面,更通过产业链重构、要素重组形成系统性变革。
场景创新对海洋经济纵深发展的驱动作用,源于其对海洋开发系统的系统性重构。这种重构并非单一要素的局部调整,而是通过技术创新赋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制度创新保障等维度的协同变革,形成相互支撑、动态演进的逻辑链条,最终实现海洋经济在空间边界上的全面拓展和发展质量上的全面提升。
场景创新驱动海洋经济纵深发展,不能只靠单一领域的突破,而要紧扣海洋开发的系统性特征,通过产业升级、区域协同、资源优化、科技攻坚、人才培育和开放合作的多维联动,构建起“技术—产业—制度”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同时,针对当前场景创新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科技创新、金融保障、制度优化、产业链延伸等维度形成有力支撑。(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21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谢宝剑,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政策、港澳经济与粤港澳大湾区、自贸区政策与制度创新、地方治理与社会发展等研究。兼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人民论坛网评 | 善从“不可能”中找“可能”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干部队伍现代化建设本领。”当前,全面提升干部队伍能力尤为重要和迫切。党员干部须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执行力,善于从看似“不可能”的困境中寻找“可能”的路径,把“办不成”的假设变为“办得成”的现实。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许多重大成就的取得,恰恰始于对“不可能”的否定。从“红旗渠”的绝壁引水,到改革开放的“杀出血路”,无不是以超常规的勇气和智慧,将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照进现实。面对新矛盾新挑战,要敢于打破思维惯性,坚持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善于从发展变化中把握大势趋向,从普遍联系中洞悉因果脉络,从系统整体中把握内在规律。只有打破僵化思维,才能见人所未见,在复杂变局中捕捉机遇、开辟新径。(作者:张鑫,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厉行节约是作风建设的“试金石”
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将“过紧日子”要求嵌入经费管理、公务接待、会议活动等流程,通过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更新升级,进一步筑牢反对浪费的制度堤坝。这不仅是规范公务行为的“紧箍咒”,更是检验党性修养的“试金石”。
作风建设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从一张公务票据、一处办公耗能等小事小节的细化完善,到严禁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明确要求……字里行间折射的是“勤俭办一切事业”的节约理念,传递出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彰显理性务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应将“过紧日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示范效应,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作者:马园园,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