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和叙事体系,既是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迫切要求,又是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国际话语秩序的应有之义。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鲜明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魂,塑造国际传播的精神坐标;以多方话语为体,充实国际传播的内容矩阵;以创新叙事策略为用,激活国际传播效能。
【关键词】国际传播 话语体系 叙事体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形势下,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正是为了更好完成这一使命。其核心在于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底色,用真实、具体且能引发共情的故事,将中国发展实践转化为世界可理解的解决方案,既立足中华文化基因与传统哲学智慧,又直面全球性挑战,通过微观叙事具象化宏观政策,并利用第三方视角增强可信度,用差异化表达适配受众认知,最终实现从被动辩解到主动定义的转型。
锚定中国叙事的核心价值,持续提升中国故事的思想高度、情感温度与文化深度
构建国际传播叙事,需要明确核心价值主轴,锚定叙事坐标,这决定了叙事的格调和方向,是中国故事能够立得住、传得开的重要基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深厚文明积淀和独特发展道路的国家,需要从自身的价值观和理念中汲取营养,提炼出既具普遍意义又有鲜明特色的核心价值内涵。
突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大价值。在安全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突破传统国际关系的零和思维,主张通过合作实现普遍安全,提出合作与可持续的新安全范式。在发展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直指全球发展不平等的结构性矛盾,反对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心—边缘体系,倡导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技术合作与能力建设,帮助发展中国家突破发展瓶颈。同时,面对文明冲突论的甚嚣尘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文明互鉴为核心的替代方案,主张人类文明如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健康发展的基础。人类需要汲取不同文明的智慧,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知识体系。这既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超越,又是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文化奠基。总之,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相互依存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需要超越民族国家本位思维,以整体性视角建构更公正的国际秩序。这意味着要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社会生态系统。通过这一重要理念,中国既回应发展中国家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又为破解全球治理困局提供系统方案。
从传播效果看,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价值坐标,有助于提升中国叙事的境界和包容性,使之超越国家利益的局限,彰显对全人类福祉的关切,是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方案的新叙事框架。通过这一重要理念,中国的外交主张和实践,可以被阐释成是为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所作的努力,而非谋求一己之私的地缘策略,有利于突出携手应对挑战的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这样的价值叙事,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治理理念被提升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有助于获得更广泛的道义认同。
生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既要具有融入全球信息传播共建共享机制的大格局与大视野,又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土化发展要求相辅相成,同频共振”①。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本质上是通过解构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叙事霸权,构建一个承认不同文明自主演进权利的认知体系;并非要颠覆既有的发展模式,而是要以中国实践为样本,实证性地展现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正如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文明多样性同样是人类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要超越传统的地缘政治话语竞争,转而致力于搭建文明对话的知识平台。例如,通过提炼中国脱贫攻坚中精准施策的方法论、生态文明建设里的系统治理智慧、数字时代的技术向善等具体经验,为全球发展知识库贡献可适配不同社会的基础框架,而其最终目标则是推动各文明基于自身条件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由此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东方哲学转化为更具可执行性的全球发展新范式。
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国际传播的精神坐标,有助于重构全球发展话语的认知范式。通过共同富裕、绿色发展与和平发展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打破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为全球南方国家摆脱依附性发展困境提供新的可能性。从操作层面而言,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将脱贫攻坚的精准施策、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治理等中国经验,转化为可迁移的发展知识,推动国际传播从意识形态论辩转向切实的问题解决方案分享。更具突破性的是,通过数字治理、乡村全面振兴等具象化案例的国际传播,其内含的多样现代性主张,可以有效消解“现代化=西方化”的单一认知,促使国际舆论场认识到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谬误,转向建设性的中国方案探讨。这种以实证成效为支撑、以文明互鉴为方法的传播范式,不仅有助于规避传统价值观输出的对抗性,更可以成功开辟出一个基于发展实效的替代性意义场域。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价值维度,蕴含着对现代性困境的深刻回应。例如,“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同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路径,“道法自然”的智慧则为科技伦理划定了人文边界。“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既反对文化霸权,又超越文化相对主义,更是在当今多样文明碰撞的形势下尤显珍贵,为构建新型国际文明对话机制奠定哲学基础。
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超越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民族国家局限,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当代实践形成呼应。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不是简单的贸易通道,而是一种跨文明交流的范式,其开放包容的精神正通过共建“一带一路”获得新的时代诠释。中国传统书法、园林等审美形式,更以其独特的意象语言打破西方话语垄断,为全球审美多样性提供东方样本。尤为重要的是,这些文化价值不是通过说教传播,而是经由当代转化获得生命力。当国际社会在寻找超越西方现代性的替代方案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不是现成答案,而是一套开放的思想工具箱,邀请世界各国共同探索人类文明的未来可能。
核心价值层面的构建是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与叙事体系的定盘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宏观的价值视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展示独特的发展道路自信,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赋予叙事以深厚的文明底蕴。这三者共同构成中国对外讲述自身故事的精神坐标系,为后续的话语体系和叙事策略指明价值方向。在核心价值明确的前提下,才能展开具体的话语内容设计和叙事方式创新,持续提升中国故事的思想高度、情感温度与文化深度。
构建多样立体的话语矩阵,在国际舆论场中形成合力、奏响和声
话语是一定社会文化语境中,人们用以交流的语言体系及意义结构,体现特定价值观和思想范畴。法国哲学家福柯主张从话语反推语言使用的社会规范,致力于分析话语形成的社会历史性,尝试揭示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认为话语是整体“陈述”的“宏伟显现”②。在一定程度上,国际政治在“冷战”后已经成为话语权政治,一旦某种话语获得主导性的权力地位,就能通过话语的压制和建构功能使其价值取向披上“合法外衣”。③因此,有了清晰的核心价值坐标,下一步需要打造与之相匹配的话语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涉及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这要求我们的国际传播涵盖各领域的具体话题,并针对不同受众关切提供多样化信息,构建起一个立体多样的话语矩阵。
发展话语:讲述科技经济实力与可持续愿景。发展话语旨在讲述中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成就,以及对全球发展的贡献,塑造蓬勃发展、合作共赢的国家形象,包括科技创新、经济活力和可持续转型三个主题领域,其重点在于将国家发展经验转化为可迁移的治理知识,在解构西方现代化话语霸权的同时,为全球发展知识的多样化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在科技创新领域,发展话语超越简单的成就展示,直指后发国家如何突破技术依附的核心命题。中国航天工程从跟跑到并跑的飞跃、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发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关键框架,技术主权不是西方垄断的特权,而是可以通过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普遍可能。因此,科技发展话语有利于打破传统的科技话语结构,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提供思想资源。
在经济领域,发展话语具有双重建构性。一方面,通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和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消解国有经济缺乏创新的偏见;另一方面,持续扩大开放的举措不断出台,破除了大国发展必然伴随贸易保护的陈旧叙事。综合来看,其深层价值在于证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制度创新活力可以相互强化,从而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超越自由市场与国家干预二元对立的新认知框架。
可持续转型是当今全球发展的共同课题,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重要贡献。具体来看,中国主动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力度之大令世界瞩目。因此,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发展话语,不仅可以有效回应西方,还可以从根本上挑战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宿命论,其价值在于为全球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环境约束下实现工业化的中国方案。
社会治理话语:突出中国治理经验与民生福祉改善。社会治理话语聚焦中国在社会发展和治理方面的理念与实践,包括民生改善、法治与秩序、基层民主等主题。相较发展话语侧重硬实力与物质成就,社会治理话语更多展现软实力与制度人文关怀,回答的重点问题是中国怎样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中国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如何?
民生改善是中国故事中最具温度也最容易引发共情的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人类发展指标上取得巨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尤其是中国脱贫事业为世界减贫作出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8亿多人成功脱贫,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这一史无前例的成就本身就是强有力的国际传播素材。
数字治理维度,通过“一网通办”等实践,展现了技术如何重塑公共服务形态。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打破数字鸿沟必然加剧社会分化的预判。在国际传播中,这些治理创新的价值,在于为发展中国家破解制度能力不足困境,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治理方案,同时改写西方所谓的数字威权主义话语框架,证明数字技术可以成为赋能民主治理的工具。
社会治理话语的深层竞争力,在于将党政主导、市场活力、社会参与的三方互动机制,转化为可理解的治理语言。当有的国家和地区陷入“大政府还是小政府”的意识形态争辩时,中国用各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硬指标,构建起超越意识形态之争的治理效能话语,在全球治理知识体系中开辟出新的认知路径。
全球责任话语:强调和平发展使命与大国担当。全球责任话语,聚焦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贡献,涵盖和平、安全、发展援助与全球治理等主题。其目的在于向世界表明,中国不仅关注自身发展,也积极为人类共同利益承担责任,是负责任的主要大国。这套话语的重要创新之处,在于将义利并举的传统智慧转化为当代国际关系的语法,构造以实际供给能力为支撑、以文明互鉴为方法的话语体系,可以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更具包容性的秩序框架。
在和平贡献方面,中国始终把维护世界和平视为己任,坚定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形成了以发展促和平的独特话语体系。作为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一大维和行动出兵国,中国在黎巴嫩排雷、南苏丹基建修复等行动中,将传统维和行动升级为安全与发展联动的模式;而沙特和伊朗在北京握手言和,更是开创了大国调解地区矛盾的新范式。在国际传播中,这些行动的核心价值,在于证明和平不仅是战争缺席状态,更需要通过发展互联互通构建利益共同体。这类实践可以有力消解所谓的中国搭安全便车的偏见,重塑负责任大国的和平贡献叙事。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话语创新,体现为制度守成与议程创新的双轨策略。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改革中提出发展导向的中国方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OP15)上,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展现了大国议程设置能力。在数字治理领域,中国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数字经济规则提供非对抗性选项。在国际传播中,参与全球治理话语的深层价值,在于证明全球治理改革不必推倒重来,而是可以通过渐进式创新实现体系包容性进化。
以叙事破解传播壁垒,有力推动不同文明间对话交流
叙事是在通俗意义上讲故事,通过对人物、情节、场景的描述,将零散的事件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美国传播学者费舍尔(Walter Fisher)指出,人是叙事的动物,故事相对于理论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④在跨文化传播中,故事能超越语言和文化障碍,以叙事的同理心架起情感共鸣的桥梁。因此,有了丰富的话语内容,还需要有效的叙事策略将之转换为目标受众“听得进、听得懂、传得开”的传播信息。
善用众包叙事。随着全球媒介环境的深刻变化,社交媒体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话语权分散化,众声喧哗成为常态。在这种背景下,需要转向众包叙事的思维⑤,即动员多样主体共同参与到中国故事的讲述中,通过群体智慧和多种视角使叙事更加丰富立体、真实生动,这一创新传播范式包含三个相互支撑的维度。
在叙事主体上,构建全民外宣的新生态。需要突破传统单一主体传播模式,激活普通民众的叙事资源库。当普通人的日常实践通过社交媒体转化为跨国叙事时,往往能产生官方话语难以企及的穿透力。在情感连接上,开发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故事语法。深入探索亲情纽带、奋斗追梦、社区互助等跨文化情感共鸣点,将共建“一带一路”转化为沿线国家民众的就业故事,把生态文明建设具象为候鸟保护者的坚守日记。当国家叙事被编码为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时,就能自然突破地缘隔阂。在传播机制上,建立参与式对话的新范式。运用数字技术搭建开放的内容众创平台,如发起#MyChinaStory全球短视频征集活动,识别不同区域受众的情感共振点。这种基于数字平权的叙事模式,既能增强传播可信度,又契合全球年轻网民的媒介使用习惯。
本质上,众包叙事是通过传播权力结构的重构,将中国故事转化为世界共同书写的现代文明篇章。当埃塞俄比亚的民众分享亚吉铁路带来的改变或TikTok上中国厨艺挑战赛吸引千万网民参与时,中国叙事就超越了国家范畴,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集体创作。这种传播范式的创新,不仅关乎技术层面的策略调整,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实践。
善用对比叙事与关联叙事。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对比叙事与关联叙事作为两种互补性的叙事策略,能够有效提升中国故事的跨文化穿透力。对比叙事通过建立多维参照系,为国际受众提供认知中国的新坐标。纵向的时间轴对比以影像档案为证,如将深圳1978年的图景与现在并置,就可以让发展成就获得可丈量的感知维度。横向的方案比较,则需秉持建设性态度,如分析中国精准扶贫与西方福利政策在脱贫效率上的差异,能温和解构西方发展话语的垄断性。更富创新性的是范式对比,如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传统援助的附加条件作对比,不仅展现中国方案的弹性,更有助于创新国际发展合作的认识论框架。
关联叙事则致力于编织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意义网络。在物质层面,可通过全球价值链叙事,阐明中国制造与各国日常生活的连接;在知识层面,可基于构建解决方案库的理念,展现科技公共产品的共享价值;在价值层面,可采用意义升维手法,将中国故事转化为全球在价值上可接受的叙事,使地方经验获得普遍性诠释。这种叙事智慧在于既保持中国故事的文化特异性,又通过寻找最大价值公约数,使其成为人类共同叙事的一部分。
两种叙事的深层价值在于对比叙事打破西方现代性的单一评判标准,而关联叙事则重建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可能。例如,当中国高铁与德国高速城际列车(ICE)被客观比较时,传递的是多样现代性并存的正当性;而当敦煌“数字供养人”项目吸引全球网民参与时,演绎的则是文明互鉴的当代实践。总之,这两种叙事策略的终极目标不是要证明某种模式的优越,而是为人类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可能性想象。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际舆论战中涉华虚假信息传播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4&ZD217)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沈正赋:《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中国出版》,2024年第2期,第3—8页。
②[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29页。
③阮建平:《话语权与国际秩序的建构》,《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5期,第31—37页。
④Fisher, W. R. (1984). Narration as a human communication paradigm: The case of public moral argument. Communications Monographs, 51(1), 1-22.
⑤Guzdial, M., Harrison, B., Li, B., & Riedl, M. O. (2015, June). Crowdsourcing Open Interactive Narrative. In FDG.
责编/谢帅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