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9月2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农村医养结合服务让养老更有“医”靠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聂建亮

当前,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医养结合模式应运而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医养结合服务工作由起步探索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然而,受制于医养资源不足、支付能力有限等约束,农村地区医养结合发展滞后于城市地区。供给与需求难以有效匹配,是制约农村医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有效的医养服务供给模式,促进供需精准匹配,是破解农村医养结合发展困境的关键。

从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和农村实际情况来看,社区医养和居家医养基本上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医养需求,是适合在农村地区推广的模式。虽然机构医养的花费较高、服务对象有限,但仍然可以为特定的农村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

进一步推进农村医养结合发展,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资金分配结构。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发挥多方主体协同作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完善职称评定制度,优化薪酬结构,促进医养结合服务人员职业发展。加强行业动态监管,建立需求反馈机制,建立分级分类医养结合服务标准体系。增强农村老年人基础支付能力;扩大长护险覆盖面,优化保障范围;整合医保报销与医养服务,降低家庭负担;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减少医疗支出。(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7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聂建亮,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养老服务、养老保险、社区治理。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社会网络与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创新》和《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效应研究》,参编教材2部。研究成果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项。

在地力量如何促进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 于海波

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一环。作为教育治理的基本单元,根据地方经济水平、文化特点、资源禀赋和教育基础,激发和发展在地力量,是实现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县域在地力量拥有独特性、亲和性、内嵌性、适配性等优势,能够满足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高适配、协同性等需求。面对教育资源供给总量不足、资源分布不均、生源与师资外流等问题,亟需通过规划先行、分类推进、数字赋能等路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针对县域实际,激活县域资源、发动县域力量、创造性地推进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要共识。特别是各级政府,应根据县域的经济、文化、地理和教育基础等特点,制定因地制宜的教育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提供智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教育模式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县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7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于海波,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教育基本理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和农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等,在《求是》《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中华文化IP的挖掘、开发与运营

——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周斌

2025年春节档上映的国产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国内和海外电影市场上广受欢迎与好评。其成功和火爆,一方面显示中国动画创作生产和电影工业水平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又一次证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长久美学生命力。中华文化IP是中国文化、历史、艺术、民俗等的具象化表达,具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商业潜力。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IP的挖掘、开发和运营,既是促使国产影视剧创作持续繁荣发展的需要,又是更广泛地传播中华文化的需要。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中国的历史文化、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是形成中华文化IP的宝库和重要文化资源。中华文化IP的挖掘、开发和运营,需要系统性思维和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注重传承文化精髓,凸显文化魅力,又要符合广大民众和市场的需求。展望未来,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中华文化IP将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7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周斌,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电影、话剧、20世纪中国文学等领域研究。承担“新时期类型电影创作研究”“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史”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著有《银海潮汐——中国电影文化》《夏衍剧作艺术论》等专著。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篇左右。

规制“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的治理进路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陈兵

随着年轻人“反向驯化算法”的反杀熟的流行,“大数据杀熟”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大数据杀熟”是互联网平台经济中的一种消费现象,涉及用户多、场景广,表现为经营者利用算法对用户精准画像后实施不同定价,实则是滥用算法进行不正当利益侵夺。“大数据杀熟”重在对“杀熟”的理解,即针对老客户的价格高于新客户。现在被广泛诟病的具有可责性的“大数据杀熟”行为,主要是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或算法推荐服务而进行的、交易条件主要体现为定价歧视的行为。规制此行为需区分正常差异化定价与不正当使用用户数据、滥用算法的违法行为,后者侵犯了用户数据安全,妨碍消费者权利和个人信息权。即使用户尝试通过反向驯化算法等方式规避,仍收效甚微。

“大数据杀熟”现象是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挑战,其不仅涉及广泛的社会效果,也关乎深刻且系统的经济效果,甚至关系算法设计、应用、使用及消费的全过程,对人工智能算法的创新发展与向上向善治理都有深刻影响。从根本上遏制“大数据杀熟”,需要多方主体参与,形成综合治理格局,健全算法治理体系,完善生态系统。在具体措施上,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政府监管机制、发展监测和评价服务、强化行业自律、提高公众意识和防范能力,并融合科技手段提升治理能力,逐步构建多维度、多规则、多工具的算法治理进路。(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7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陈兵,南开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数字经济法治、人工智能法治、竞争法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出版专著十部,发表学术文章200余篇,撰写资政报告30余篇次。

传统中国的节日购物与集市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冯贤亮

自秦汉以来形成明晰的岁时节俗的时间观念及娱乐文化后,古人的许多购物活动就与一些固定的节期相重合,如一月一的元旦、二月二的龙抬头、三月三的上巳、四月四的夏凤节、五月五的端午节、六月六的浴猫狗、七月七的七夕节、八月八的瑶池会、九月九的重阳节、十月十的双喜节等。这些节期的划定存在月内取中、年内对称、异月同日、重月之首日等规律,能够让人产生美感和亲切愉悦之情,便于普通民众掌握和记忆。

古人的购物活动大多与节俗信仰相关。像正月十五的烟花、四月初五的风筝、五月初五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饼、十二月廿三的麦芽糖等,都是与节日应和的物品,有着广泛的市场。除了依岁时节俗形成的购物活动,民间还长期存在定期或不定期的集市购物活动,市、镇、店、场、街、墟、步、埠、行等,都是集市交易与日常购物的中心所在,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人们的各种需求。按日而计,有十二日一集(如云南建水州的“龙街”集市)、十日一集(每逢初一或初五日赶集,或者如山西保德州南关集是每月逢七贸易,一个月内共有三次集市)、六日一集(如云南阿迷州大庄集市)、五日一集、十日三集、三日一集、二日一集。如果每日都有集市购物活动,就是常市或日日集,无所谓集期了。这些丰富的购物活动既是古人生产工作、日常生活所需,也是不同时代社会发展状态在日常生活上的生动反映。(选自《人民论坛》2024年第2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冯贤亮,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史、明清史、江南区域史等。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明清江南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等多部学术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

【往期精彩内容】

9月2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2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1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1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1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1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1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责任编辑:常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