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 “00后”独有的认知新图景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嵌入“00后”工作生活,不仅影响其交往模式、生活方式、学习习惯,而且在深层次上重塑其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人工智能深度介入“00后”的情感联结与自我建构过程,网络场域中层出不穷的新词汇、新情绪与新变化,共同映射出“00后”独有的认知新图景。“00后”的认知方式绝非单一的行为倾向集合,其背后凝结着群体特有的精神特质与价值取向,是理解“00后”精神世界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人工智能 “00后” 认知方式 精神风貌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①“00后”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无论是物质生活领域,还是精神文化场域,甚至是社会交往范域,均为人工智能所形塑和影响。《全球人工智能学生调查》显示,人工智能已深度渗透全球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86%的受访者有使用经历。②人工智能被越来越多的“00后”作为工作与学习、娱乐与旅行、生活与医疗等场景中的必要工具,这种工具性嵌入已从表层行为逐步渗透至深层认知,如算法推荐机制通过标签化内容进行圈层划分、虚拟社交平台借助个性化推荐与用户画像强化群体身份认同。与此同时,数字素养与批判性思维是“00后”在技术洪流中保持认知主动性的关键,构成其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能力。人工智能的普及对“00后”认知方式和精神风貌有何影响?其日常技术实践又对思维认知带来哪些潜在局限?面对这一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00后”应如何找寻与人工智能的共处之道?

人工智能时代“00后”认知方式的表征

任何一种技术的引入,都会引起个体认知方式和社会文化结构的深层变动。特别是对于成长于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期的“00后”,人工智能所彰显的泛在性、智能性和互动性,使其认知方式展现出有别于既往代际的全新特征与独特面貌。这种变化并非单一维度的简单演进,而是呈现出多种特征交织与内在张力共存的复杂态势,既蕴含着技术赋能所带来的认知革新,又潜藏着技术依赖对主体性消解的风险。

博而精进:领域广度与认知深度的统一。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运算性能、海量的存储容量以及高效的调用能力,突破信息获取与观点交互的时空限制,重塑“00后”信息获取与处理方式,使其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获取各个领域的知识与信息,认知方式呈现出泛在性特征。“00后”除了依托纸质书籍、课堂讲授、实践活动等传统线下途径,还通过短视频、虚拟课堂、在线课程等线上渠道,构建起涵盖学科知识、社会议题、生活技能等多领域的立体认知网络。其知识来源已实现传统载体与数字平台的无缝切换,形成全天候、去中心化的信息获取方式。这种即时响应、持续在线、泛在可及的获取方式,充分契合当代青年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与认知偏好。然而,领域广度的拓展并未导致认知的浅表化倾向,反而催生出一种“广度为基、深度为核”的认知机制。调查显示,AI工具被受访大学生首要应用于资料查询(61.30%),③尽管AI工具尚无法取代个体在深层次理论分析中的主体作用,但其在快速捕捉研究动态、梳理文献脉络与提炼主流观点等方面,已成为“00后”开展初步认知建构与学术判断的重要辅助工具。“00后”往往先通过算法推荐或多平台联动获取丰富的表层信息,经过初步筛选与判断后,在特定领域深耕细作,借助智能检索工具和数字数据库进行深入学习与思考,实现从广度覆盖到多维度、深层次的认知进阶。这种先“广”后“深”的认知路径,使“00后”在海量信息中既能保持内容的广泛接触,又能在特定领域实现深度研究,彰显其“既广览群书,亦细究一隅”的认知取向。

倚而自明:技术依赖与理性辨析的共存。在人工智能深度嵌入的数字环境中,智能搜索、语音助手、AI写作工具等多样化应用与普及,极大提升“00后”在知识获取、问题解决与内容创作等方面的效率,人机协同创作成为其认知实践的重要形式。调查表明,84.88%的受访者(高校学生)曾使用过AI工具,④“00后”成为使用AI助手的一个主要群体。然而这种技术依赖并未完全消解主体意识,相反,在高频使用人工智能的同时,部分“00后”逐渐形成理性辨析的主体意识。一方面,他们在面对算法推荐和智能生成的内容时,能够通过多平台比对、交叉验证与事实核查,规避片面化或信息失真的风险。许多AI使用者不再采用传统的问题解决方式,而是转向AI监督,更多地关注AI生成响应的审查和验证。目前,“00后”使用AI工具主要应用于知识整合、资料检索、内容生成等基础性、常规性、重复性工作,涉及深度理解、综合判断、价值评估与原始创新等内容,仍依靠主体完成。另一方面,他们凭借自身掌握的数字技术和信息工具,自主灵活地获取知识、探索实践、社交互动与休闲娱乐,并将习得的知识与观念在群体的聚合共享中加以验证、思考与运用。技术赋能的高效认知习惯与主体能动的理性思辨并行,既让“00后”享受工具革新的红利,又使其在信息洪流中孕育对内容真伪、价值取向进行自主辨析的主体意识,彰显“工具为我所用,理性为我所守”的认知取向。

专而兼通:垂直深耕与跨界联动的共融。“00后”通过与人工智能的交互,获取贴合自身问题情境的知识回应,而非传统搜索引擎中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能针对性解决认知过程中的难题。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并不是进行答案反馈的“工具人”,而更像是一位具备“因材施教”能力的认知合作者,通过对话聊天,以循序渐进、轻松互动的方式,引导“00后”在某一专业领域持续钻研。例如,人工智能能够基于用户提出的问题语境,动态生成匹配度更高的学习资源,实现知识内容的精准推送,并通过实时交互形成双向适应性的反馈机制,不断优化认知效果、拓展认知深度。依据哔哩哔哩《2023年度五大科学焦点》报告,泛知识内容消费人群中,有72%为“00后”,凸显出其对各学科前沿内容的关注。人工智能大模型作为高参数化的知识系统,汇聚来自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将原本高门槛的专业知识转译为可交互、可生成的自然语言表达,使得“00后”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依托人工智能提供的跨模态接口打破学科边界,实现不同知识体系间的迁移、转换与重组,快速调取异质知识资源,完成跨领域的整合与再造。“00后”以AI工具为认知延伸,以跨学科视域为认知底座,不断打破“知识孤岛”的藩篱,生成“知识网络”的协同效应,彰显其“深耕不封闭,跨界不浮泛”的认知取向。

人工智能时代“00后”群体的精神风貌

精神风貌是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与成长经历中,经由长期积淀,并内化形成的心理特质与精神状态的整体表现,是其认知判断、情感表达与行为动因的综合投射。“00后”作为成长于数字化浪潮中的一代,一方面,成长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结构深度调整时期,在多样化的信息媒介与智能技术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直面数字文明所带来的价值重构与认知挑战,在不确定性中不断调适自我。

个性张扬与尊重包容并重。人工智能作为媒介,在悄然改变人们社会交往方式和交往范围的同时,塑造着“00后”的社交观念与人际互动模式。算法推荐和数字媒介的广泛运用,共同催生出以趣缘为纽带、兴趣为标识的圈层化社交结构,使诸多小众分化的兴趣爱好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实现裂变式传播与扩展,让小众爱好获得“出圈”可能。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00后”借助兴趣标签,表现个性化主张和自我认知形象,如“卷王”“社牛”“e人”“i人”,这种“立人设”的方式成为“00后”自我身份对外宣介的重要方式。进一步而言,在算法主导的信息环境中,网络的匿名性、去中心化与圈层结构,为“00后”提供更为开放、自由的表达场域。他们不再是“信息投喂”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主动创造的信息生产者,用弹幕、短视频、AI内容共创等方式积极参与公共议题讨论,个性化的数字公共言说成为他们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的重要方式。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空间的迁移,使社交媒介实现全天候覆盖与线上线下融合。源于“数字原生”的认知优势,“00后”在人工智能驱动的社群中习惯了差异的存在,他们在面对异质观点时展现出更强的理解力与包容力,正如“00后”常言道“我不理解,但尊重”。然而,这种开放包容并非无原则的认同,而是建立在对个体差异性的深刻认知之上,他们既能自信表达自我主张,又能尊重包容不同群体的价值选择与生活方式,形成“和而不同”的群体精神底色。

情感渴望与边界意识并存。“00后”对情感联结的渴望与对关系边界的坚持,构成其独特的“社交语法”。他们既依赖虚拟社交填补情感孤独,又在亲密关系中坚守“不可逾越的红线”,展现出“热联结”与“冷距离”交织共生的图景。从客观环境来看,“00后”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单元化使其自小便面临相对孤立的成长情境,形成情感层面的原初性孤独感,催生其对情感联结的渴求。而人工智能构建的社交场域恰好提供了精准匹配的通道,如基于算法匹配的兴趣社群、沉浸式虚拟现实空间、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驱动的互动社区,以及以数字分身、虚拟形象为中介的元宇宙社交场景,为“00后”提供了结识“跨次元搭子”与“圈层同频者”的渠道,这种“搭子社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即时倾诉、共鸣回应与情绪识别等情感需求。他们既担忧陌生人的误解与攻击,又顾虑熟人社交中的暴露与评判,因此在表达自我时常采取“去身份化”策略。调查显示,约69%的“00后”表示“会在不同人面前展现不一样的自己”,这种策略性社交不仅是对交流环境的适应,更是对自我空间的主动捍卫。例如,多平台注册小号、朋友圈分组、聊天记录加密、生成虚拟身份等行为,均是对数据隐私与社交安全的保护机制。可以说,“00后”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交生态中,实现了情感联结与边界设定的双重调节,既主动建构社交关系,又有意识地保留自我安全空间,在数字浪潮中勾勒出“积极联结、有界交往”的精神风貌。

困惑焦虑与积极成长并行。作为在人工智能加速演进与社会结构剧烈变迁中成长起来的一代,“00后”既是技术演进的深度参与者,又是社会变革的关键承载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密度与竞争压力。人工智能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工具性的效率提升功能,而且其通过强大的信息搜集、整合、生成与再造能力,在教育、就业、科研、社交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深层次的结构性影响。“00后”作为未来就业生态的主力军,势必面临岗位迭代、职业转向与能力更新的多重挑战。尽管“00后”对AI工具的使用频率较高,但其对自身AI素养的认知却呈现出明显的困惑和焦虑情绪。调查显示,约四成受访青年认为,技术迭代引发焦虑感、危机感,必须更加快速敏捷地提升个人竞争能力。⑤能力认知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错位,折射出“00后”在技术变革中的结构性焦虑。然而,在不确定性与压力并存的时代图景中,“00后”展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与成长潜力。他们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生态中,既积极应对认知困惑与能力焦虑,又敏锐捕捉技术变革中的学习机遇,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中锻造出“积极成长、自我更新”的精神标识。

数字时代“00后”认知与思维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人工智能快速演进与算法逻辑深度嵌入信息传播机制的背景下,“00后”的日常学习习惯、信息处理手段与思想认知方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结构性重构。研究表明,AI工具的高频使用与个体批判性思维能力呈负相关,过度依赖易削弱其信息评估与反思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人工智能提升信息获取效率,但个体必须面对认知发展被技术逻辑“规训”甚至“异化”的风险。

信息茧房:算法“驯化”下的认知视野窄化。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推荐机制已深度嵌入“00后”的信息获取路径。智能系统通过持续追踪用户行为数据,动态优化个性化内容推送,以增强平台黏性与用户依赖。例如,短视频平台根据浏览时长推送同类内容,学习软件依据错题记录强化同类型习题,社交App通过互动数据筛选“同频”好友。然而,这种“精准匹配”表面上提升认知效率,实则将个体封闭于兴趣趋同、观点一致的信息回路之中,构建起无形的“认知茧房”。相较于其他代际群体,“00后”更倾向于在固定的社交圈内寻求认同感与情绪共鸣,算法机制会加速其圈层化倾向。如果长期沉浸于“自我认同”的回声室,不仅会削弱“00后”的批判性思维与跨文化理解能力,而且会让他们对不同语境与异质信息的接纳能力日益退化。此外,在算法逻辑主导下,“00后”的主动选择可能会逐步被技术“驯化”为被动接受,信息获取路径从“主动寻找”演变为“算法投喂”,认知行为从“自主探索”转向“封闭循环”。这使得“00后”面临被同质化内容裹挟、认知视野受限的潜在风险。

数字鸿沟:素养差异下的认知发展失衡。“00后”虽普遍具备使用人工智能的基本能力,但在工具获取、工具使用与认知产出等关键环节,因数字素养不同而产生差异。在工具获取环节,经济条件较好的“00后”可运用AI程序、VR学习设备等认知工具,而条件有限的“00后”仅能接触基础性搜索引擎,这种硬件工具差异导致认知资源的不均衡。在工具使用环节,经过系统训练和实操经验积累的、具有高算法素养的“00后”,能主动剖析推荐机制、优化信息筛选策略,从而保证认知资源的真实有效;而数字素养相对薄弱的群体,则更易被算法推送所主导,成为“技术逻辑的被动接受者”。在认知产出环节,具有数字技能的“00后”能借助AI进行创意生成、问题分析与反思优化,展现出较强的“人机协同”能力;相反,数字技能储备不足的“00后”则更倾向于对AI输出内容的照搬照抄,缺乏理性思辨与深度理解。可以说,技术的普及不仅未能带来能力的均衡,反而在“认知效能”的分层中制造出新的结构性壁垒。这种“马太效应”使得认知发展的差距随技术迭代不断扩大,最终可能加剧“00后”认知发展的断层。

信任错位:虚实交织下的认知判断失准。人工智能的广泛嵌入和运用不断拓宽时空边界,营造虚实交织的生存环境,影响“00后”的传统认知框架。一方面,人工智能以“类人”为目标,为迎合“00后”的好奇心,通过算法生成大量看似真实的内容予以反馈,如AI伪造图像、深度合成视频等,进而形成现实由拟像取代的“超真实”社会景观,虚假信息泛滥不绝。对于缺乏数字素养与识别能力的“00后”而言,容易将拟像当作现实,将片段当作整体,误构世界认知图景,在真假难辨的信息流中产生判断失准。另一方面,对人工智能的过度信任,正在冲击传统认知体系。调查显示,部分“00后”更愿意参考AI推荐的养生方案,而非询问医生,“赛博+AI养生”成为新趋势。这类趋势正在推动信任逻辑从人际求证转向系统依赖。具体表现为,判断信息真伪时不再追溯源头权威性,而是轻信算法赋予的“标准答案”;评估观点价值时不再推敲逻辑链条,而是盲从点赞数、转发量等量化指标。“信任符号化”转向使得部分“00后”的判断力被依赖感所替代,这不仅削弱其批判性思维和认知主动性,而且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面临情感真伪难辨、人际互动表演化的困境,陷入认知判断的“悬浮”。

推动“00后”个体成长与技术进步同频共振

“00后”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接受与影响的单向互动,而是互为镜像、相互建构的共生演化过程。“00后”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体验者、应用者,也是其发展最直接的见证者与推动者。借助技术赋能,“00后”获得认知、社交与成长的全新可能,同时需直面技术带来的认知异化、伦理挑战与焦虑。这需要“00后”不断提升数字素养,实现个体成长与技术进步同频共振。

强化主流价值引领,加强技术赋能与价值塑造的协同性。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深刻重塑媒体形态、舆论生态、文化业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面临新的重大挑战。⑥“00后”处于价值观形塑的关键期,既可能因技术赋能的便捷性快速接纳“科技向善”“集体主义”等正向价值观,又可能在算法营造的“信息茧房”中被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观念裹挟,导致价值判断失焦。对此,各类数字化主流渠道和平台需要站稳价值高地,创新主流价值的数字表达形态,推动主流价值与“00后”的数字生活场景深度融合。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沉浸式体验技术,将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数字体验,增强理解与共鸣。同时,将主流价值嵌入到社交平台、游戏互动和在线教育等多样化数字场景中。合理利用圈层文化,实现精准化传播。“00后”的社交和认知活点经常围绕特定的圈层展开,如科技圈、盲盒圈、电竞圈,剖析不同圈层的独特话语体系与情感共鸣点,了解各圈层的专属语言和偏好形式,有助于将主流价值精准融入圈层讨论与日常互动,内化为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力。

优化技术应用生态,保障算法透明与平台责任。建立具有算法透明度的人工智能使用标准,公开其核心原理、数据来源、决策过程和应用边界,确保“00后”可以理解和追溯算法的行为。需加强对算法偏见的监管和审查。多方联合建立人工智能伦理审查机制,对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进行严格筛选和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有害的信息,为“00后”营造良好数字环境。平台方应建立和执行严格的内容审核和推荐机制,避免极端言论或偏见信息的传播。平台不仅要对用户生成的内容负责,而且要在推荐系统中引入伦理考量,推动算法健康、有序发展,避免推送极端化或不负责任的内容。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主体参与”监督网络,引导“00后”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理性判断和独立思考。

树立科学人工智能观,提升数字素养与调适能力。“00后”需厘清人工智能的基本功能、运行机制和操作步骤,正确认识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不断探索人机协作的共生之道,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技术观。针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一系列潜在风险,需要助力“00后”不断挖掘自身潜能,主动利用AI工具提升能力,这不仅包括技术的使用能力,而且在于通过技术赋能激发创新意识和培养理性思辨能力。引导“00后”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工具性。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人工智能具有两面性,它既蕴藏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又暗藏技术异化的风险,必须培养“00后”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享受技术红利时不迷失于工具理性,确保人工智能的应用始终服务于个体成长与社会进步。在人工智能时代,“00后”若缺少数字工具的运用能力、数据处理和甄别能力,则容易陷入被动依赖。一方面,“00后”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既要在动态发展中主动掌握AI工具的进阶用法,又要持续培养“技术追问”意识,在反思中保持批判性思维的敏锐度。另一方面,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要不断创新技能培训方式,构建“精准化、全周期、广覆盖”的数字技能培训体系,为“00后”提供具有针对性、适配性的灵活学习方式,实现技术赋能向个体发展的跨越。

(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青年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婧怡,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明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4&ZD028)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新华网,2019年5月16日。

②Digital Education Council ,Digital Education Council Global AI Student Survey 2024, August 2024.

③④《超八成受访大学生曾使用AI工具》,《中国青年报》,2023年11月17日。

⑤人民智库:《我国青年群体竞争心态调查报告(2023)》,《国家治理》,2023年第19期。

⑥《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4年,第5页。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