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8月1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学好用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 杜志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使命,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施一系列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长远性的重大举措,系统回答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

日前,《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出版发行,该书收入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至2025年4月期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的出版发行,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学好用好《文选》,对指导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推动全球生态治理进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杜志雄,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导。获得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称号。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政策。

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思想财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胡军

《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稿79篇,系统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原创性贡献,为推进这一重要思想学理化、体系化阐释提供了权威教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积极倡导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中国积极引领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进程,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并付诸实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电力、清洁钢铁生产体系和新能源产业链;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中国推动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高质量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携手各方共同迈向绿色发展之路。这些中国贡献和中国方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充分彰显了开阔的文明视野和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意义和全球价值。(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胡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主编,兼任《生态文明研究》期刊编委。主要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环境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政策研究和决策支持相关工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性创新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俞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两个结合”的结晶和典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时代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本质体现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实现对“人与自然主客二分”观念的批判与超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强调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揭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俞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环境战略与政策、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研究,为生态环境部提供政策制定和决策技术支持。自2002年以来,主持或参与100多项国家、省部级及国际合作课题,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

“双碳”目标提出5年:中国实践与战略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杜祥琬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今年是“双碳”目标提出5年,我国“双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实现“双碳”目标并非坦途,仍需跨越重重挑战、攻克诸多难题。如何增强公众低碳意识,使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风尚?怎样依靠各类低碳技术与数字技术,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我国如何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围绕这些关键议题,人民论坛对杜祥琬院士进行专访。(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应用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专家。曾主持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精确化研究;曾任国家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是我国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现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有多讲究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成一农

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一般遵循两大原则,即因势利导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强调依托地理环境特征,规划都城功能。汉初建都长安,利用其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优势,以及关中“天府之国”的经济优势。元清定都北京,看重其连接中原、东北和蒙古草原的交通区位优势。

因地制宜则侧重对原有地理环境进行适度改善,以满足都城和王朝的需要。隋朝在营建东都洛阳之后,利用现有河道修建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系统,巩固洛阳作为王朝交通和物资运输枢纽的地位。基于城市的功能因势利导,并因地制宜对地理环境进行适度改善,由此才能使城市与环境和谐共生、实现共赢。

古人在都城选址和建设中并非片面地讲求保护地理环境,而是要求地理环境为人,也就是为都城建设所用,由此都城和地理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状态,最终推进两者协调发展。中国古代的一些城市有着非常悠久的建都历史,如洛阳有1500多年建都史,西安有1100多年的建都史,北京有800多年建都史。这些古都在千百年的营建中持续践行着与环境相协调的智慧,留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印记。(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成一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城市史以及中国传统舆图的研究。出版《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等学术专著10余部,《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等多部译著;在《中国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

【往期精彩内容】 

8月14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1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1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5篇)

8月1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1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8月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