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要变紧了?福利是不是就减少了?”面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出的“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一些人简单地将过“紧日子”等同于过“苦日子”,认为“紧日子”就是降低生活标准、减少福利保障。
在执行过程中,更有个别地方和单位采取“一刀切”做法,砍削必要的办公经费、培训支出和基本福利,这实际上违背了过“紧日子”的初衷。真正过“紧日子”,“紧”的是不该花的钱,是那些铺张浪费、虚浮无效的支出。压缩不必要开支、严控“三公”经费的“紧”,是为了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的“好”,这是一种发展智慧,更是一种政治担当。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回望历史,面对艰难困境,我们党“节省每一个铜板”“穿着草鞋干革命”,与群众同心同德过“紧日子”,省吃俭用,成功化解一个个困境。新时代以来,我们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各种形式的贪图享乐、铺张浪费,不断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然而,有的单位和部门仍不同程度存在铺张浪费现象,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时有发生。
党的十九大郑重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面临的风险挑战不少,要办的大事难事还有很多,决不能大手大脚、肆意挥霍。
真正的“好日子”,不是大手大脚挥霍出来的,而是精打细算经营出来的。没有今天的勤俭简约、艰苦奋斗,哪来明天的硕果满枝、幸福生活?没有精打细算的“紧”,就难有宽裕从容的“好”。会过“紧日子”,过好“紧日子”,才是真本事。只有过好“紧日子”,把钱花在刀刃上,把更多资源投入到高质量发展和保障民生事业上来,才能过出“好日子”,让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过好“紧日子”,不是简单地、一味地减少支出,而是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在预算管理上,须拧好“紧”的阀门。政府部门要大力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取消不必要的论坛、庆典和展会,把节省下来的真金白银集中起来,投向教育、医疗、社保、科技创新等关乎长远发展和人民切身利益的领域,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花出真效益。
在制度监督上,须扎牢“紧”的篱笆。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强化审计监督,畅通监督渠道,对各类铺张浪费行为和违规开支“零容忍”,让过“紧日子”的要求在严格制度的约束下落地生根,防止“紧”在口头、“松”在行动。
在干事方法上,须打开“新”思路。比如,浙江衢州在推行“公务餐”一件事改革,公务接待扫码就餐,有效防止违规接待、超标支出。又如,湖北孝感大力推进市级公物仓建设,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物资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调剂,让“沉睡”的资产“活起来”。可见,坚持改革思路,拥抱智慧治理,用好数字工具,就能花更少的钱,办更好的事,让“紧日子”过出高效能。
过“紧日子”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当下,我们倡导过“紧日子”,不是要让人民群众像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那样吃糠咽菜,更不是要停止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而是为了把资金从低效支出中腾出来,投向民生和发展关键处,让“好日子”过得更美好、更长久、更踏实。
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的错误观念,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从思想源头上筑牢“紧”的防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手中的经费、资源来自人民,一分一厘都来之不易。要坚决反对“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在内心深处树立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价值导向,让过“紧日子”真正成为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更加敢为善为的姿态,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