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网评 | 从经典中汲取奋进力量
近日,从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获悉,全国各地电视台和网络视听平台将展播《悬崖》《太行山上》《亮剑》等一大批抗战题材经典视听作品。
抗日战争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英勇与坚韧,也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将这些历史事迹以影视剧的形式呈现,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激荡。通过精彩的剧情、鲜活的人物,观众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精神力量,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启示与激励。
在经典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信仰的力量照亮了剧中人物前行的道路。《亮剑》中李云龙“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以及《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龙文章带士兵回家的坚定信念,都展现了信仰凝聚成锐不可当的前进力量。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初心使命,以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中华民族遇到危难时,总有英雄挺身而出,用担当诠释家国情怀。如今,从科研人员为取得技术突破日夜奋战,到基层干部扎根一线默默奉献,无数普通人正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的担当与责任。
一个个经典影视剧以其独特的魅力,讲述动人的故事、保留珍贵的记忆,传递着伟大抗战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团结奋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孙祎,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乡村文艺人才让乡村多彩更精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文艺人才则是二者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
乡村文艺人才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传播者,更是乡村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基层组织应通过开展文艺培训、设立文艺家工作室、组织文艺活动等方式,为乡村文艺人才和返乡文艺人才提供成长平台,让乡村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乡村文艺人才也是文化产业的推动者。他们可以通过创意和创新,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基层组织应积极支持乡村文艺人才开展文化创业活动,通过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举办文化产品展销会等方式,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平台保障。鼓励他们开发特色手工艺品、民俗文化体验项目等乡村文化产品,推动乡村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乡村文艺人才还是乡风文明的引领者。他们通过创作反映乡村生活、展现乡村风貌、传递正能量的文艺作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乡村文化节、民俗表演、读书分享会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引导乡村群众树立文明新风,让乡村文明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乡村文艺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引擎”。基层组织要持续优化发展环境,让其在文化传承、产业创新、文明引领中大放异彩,让乡村在新时代绽放独特魅力,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崔琦,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让好作风在基层生根发芽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印发《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为基层干部立起了“铁规矩”、划清了“硬杠杠”。对农村基层干部而言,作风建设的精髓不仅在于“知敬畏”,也在于将廉洁履职融入“家长里短”的日常回应、“田间地头”的躬身实践、“民生工程”的精准落地,让好作风在“泥土地”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农村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最前沿,其作风如何,直接决定着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基层干部的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精准划定了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行为规范,既是“紧箍咒”更是“指南针”。广大基层干部要进一步加强认知理解,在实践中锤炼作风,在利益诱惑前站稳立场,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刻进骨子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纪检监察部门要注重加强风腐同查同治,在查处腐败时一并纠正作风问题,形成监督闭环。组织部门要加强教育引导,建立容错纠错与正向激励机制。广大基层干部更要以《规定》为“镜子”常照己身,在为民服务中擦亮作风底色。
制度执行成效要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对群众的“急难愁盼”要主动上前、倾力解决,在重大事项决策中,要做到公开公平、民主公正。同时,要不断完善监督机制,通过设立意见箱、开通网上监督平台等方式,畅通群众监督管理渠道,让群众真正成为廉洁作风建设的“阅卷人”。
基层稳则天下安,作风正则民心顺。要将好作风深深扎根在为民服务的泥土中,内化为信念、外化为习惯、固化为自觉,共同凝聚起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奋进之力。(作者:夏前康 强悍,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锐评 | 防汛措施务必落实落细
近年来,我国汛期呈现新情况新特点,“七下八上”关键期防汛形势尤为严峻。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必须树牢底线思维,全面压实责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清醒认识到,防汛工作不是季节性任务,而是贯穿全年的政治责任与民生考题。要做好万全准备,宁可“有备无汛”,务必从严从实从细落实好防汛备汛安全责任。
加强值守,提高思想认识。始终清醒认识到防汛救灾的重要性,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极端认真负责的担当精神,毫不松懈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工作。
加强检查,排除潜在隐患。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加强对病险水库、高位塘坝、山洪灾害风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城市易涝点、城乡危旧房等重点部位的监测巡查,做到“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
强化宣传,筑牢安全防线。提前规划好转移路线图、预备好避险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做好防汛救灾安全知识的日常宣传普及。遇到灾情时,迅速利用互联网、手机、乡村广播等平台,准确发布灾情预警、防范措施、应对情况,确保信息宣传到每一户、落实到每个人。
科学预警,化解问题源头。加强水文监测站网建设,优化洪水预报模型,灵活采用加密人工测报、应急临时测报、物联网远程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
防汛备汛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一场对政治责任和宗旨意识的“考试”。唯有多一些“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多一些“一抓到底不言弃”的韧劲,才能真正筑牢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铜墙铁壁。(作者:白宜琳,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锐评 | 万金之重不抵家风之正
自三千年前周公《诫伯禽书》的“第一声家训”,到诸葛亮《诫子书》的谆谆教诲,再到《颜氏家训》的处世智慧,都传递着华夏子孙的价值追求。近期,多地开展家风建设活动,在新时代续写着这一永恒命题。
老一辈革命家严以立家,为“红色家风”刻下最滚烫的注脚,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灯塔。他们以超越物质的纯粹境界宣告,留给子孙最宝贵的“财富”,不是万贯家财,而是正气充盈的家风。
“家”与“冢”的一笔之差,道出了家风建设的深刻哲理。“对家属子女要求高一点才能成为幸福之家,低一点就可能葬送一个好家庭。”“四风”问题的滋生蔓延,往往始于家庭生活领域的失范。唯有家风清正,才能将守护家庭荣誉的高度自觉,内化为抵制歪风邪气的铜墙铁壁。
重财轻德,家风必蚀;私欲膨胀,根基必朽。有的干部为满足私欲铤而走险,迷失在“财富迷阵”中,亲手导演出“全家腐”的悲剧。家风失守,无异于一剂“慢性毒药”,悄无声息侵蚀整个家族的名声、尊严与未来根基。
党员干部要把家风建设当作安身立命的“压舱石”,为干事创业打造稳固的“大后方”。须以身作则,将党的创新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基因等融为一体,淬炼“心”似清泉、“身”如苍松、“行”若素茶的品格,甘于朴素,拒斥奢靡,在物欲横流中立定脚跟。用好手中之权,始终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过硬政绩赢得百姓口碑,才是真正光耀门楣。(作者:王芝龙,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