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7月3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从“中国新特产”看全球农业进阶之路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祁春节

近年来,在逆全球化浪潮与全球农业价值链深度重构的背景下,中国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许多原本产自域外、消费在域外的“洋货”,如鱼子酱、伏特加、油橄榄等,如今已在中国扎根。通过科技赋能和产业升级,不仅实现从“域外引种”到“本土再造”的质变,而且以“反向输出”重构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这些“中国新特产”不仅丰富中国人的食谱,为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开辟新道路,更为全球农业提供巨大的市场机遇和广阔的合作空间。

“中国新特产”的演进轨迹折射出我国农业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创造”的质变过程。表明我国正从全球农产品贸易的“价格接受者”转变为“规则与标准制定者”,从价值链的“外围参与者”升级为“核心治理者”。通过技术革命重构要素禀赋,依托市场优势重塑贸易规则,“中国新特产”显著增强我国在全球农业治理中的话语权。

全球农业正站在技术革命与治理变革的历史交汇点。面向未来,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包容的、可持续的新型农业国际合作体系,既是促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选自《人民论坛》第1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祁春节,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农业经济、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农产品贸易、应用经济学、新制度经济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和其他各类课题80余项、教研课题20余项。出版著作8部,主编论著12部,发表论文400余篇。

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王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以来,人的发展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核心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导。城市更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应关注提升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活品质。城市建设的主体是人民,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不断造福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应贯穿于城市更新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因此,城市更新应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为指引,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为主要目标。

具体而言,城市更新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城市更新成本,提升安居乐业和稳定生活的安全感。二是避免过度商业化和业态升级,保障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三是基于功能复合式的空间生产方式,提升城市生活的便利度。四是促进社区参与和多方共治,在提升文化认同和社区认同的基础上,建立和提高社区归属感。城市更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文化传承、社区参与的原则,不断推进各项工作。(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王郁,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治理、区域发展、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等。近年来,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先后在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九部。

“演出经济”成为城市新流量密码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何志武

这是一个注重娱乐生活价值的年代,娱乐“软刚需”的生活观和消费观深入青年群体。2023年以来,国内演出市场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到成都、武汉、重庆等城市,甚至地处西北边陲的乌鲁木齐,都成为演出市场的中心地带。

观众热衷于观看各种形式的沉浸式演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观众在观演过程中能“真切地”体验与演员的互动和社交。现场的观众总体上同属一类,可以一同歌唱、一同喊叫、一同挥舞、一同欢笑,个体能感受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孤独得到了消解,情绪得到了释放。一座城市的演出市场能否持续繁荣,有赖于内外两方面的资源供给。外部的演出资源包括大型演唱会、音乐节以及专题性全国巡演,内部的演出资源则是指本土演艺队伍及其创作的文艺作品。这两方面演艺资源的有效供给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有效管理。(选自《人民论坛》2024年第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何志武,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政治传播、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研究。出版专著《在线的民间智库: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互动》《政治传播的实践面向》《对话与协商:电视问政的理念》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青年婚嫁礼俗中的情感转向与价值转型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慈勤英

婚俗仪式是大众,尤其是青年两性情感、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和展演,也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有些青年认为,婚礼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哪怕再苦再累,也应不惜投入地多增加一些“仪式感”。有些青年则抱怨,工作多假期少,婚庆仪式“费人”,“扎堆”结婚、奔走吃席让人喘不过气,主张“我行我素”的“松弛感”,呼吁“极简婚礼”。不同声音的交织,体现青年群体中不同情感诉求与价值观念的对话与碰撞。

总体而言,在婚俗的当代实践及变迁中,青年更加注重对情感元素的运用与表达,婚俗情感面向由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青年的情感诉求也发生由“仪式感”向“松弛感”的转向。在价值层面,当代青年的婚俗实践更加注重男女平等、实用化与多样化。青年婚嫁礼俗中的情感转向与价值转型,反映传统礼俗文化的时代化与创新发展。同时,应该注意的是,我国地域、城乡差异大,青年有城乡、教育、职业等经济社会的分别,其主流婚嫁礼俗观念的转向有先后、地域、城乡的差异。为此,应加强对青年婚嫁礼俗观念的关注和引导,践行文明婚俗新风尚。(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慈勤英,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人口问题、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著有《福利依赖:事实抑或建构》《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研究》等专著。在《社会学研究》《人口研究》《社会工作》等期刊发表论文上百篇。

汉唐时期饮食雅称及其文化内涵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刘玉峰

中国古代的饮食及其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米面主食、肉食蔬食、酒饮茶饮花样繁多,特色突出,名品纷呈,涌现出许多意蕴优美的美食雅称,产生了很多饮食学著述。这不但反映了汉唐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而且体现了汉唐时期饮食文化的别样风采,是中国古代饮食和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宫廷御厨有“清风饭”,是用上好稻米蒸成的晶莹剔透的“水晶饭”,再加以龙睛粉、龙脑末、牛酪浆等调料并予以冰镇,以供暑热时节食用。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了汉代以来面条的做法,先用细密的绢布筛出面粉,煮好肉汤,待肉汤冷却后加入面粉和面,将面拉成粗如食箸(筷子)、长约一尺的面条,称作“水引”。

禽类肉食也占有一席之地,且菜品多有雅称,如称白汤炖鸡为“仙人脔”,称烤鹌鹑为“筯头春”,称烧鹅拼盘为“八仙盘”等。蔬食种类同样繁多,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的栽培蔬菜有瓜、葵、葱、蓼、苏、蒜、芋、芥、韭、荷等十多种。

我国酿酒饮酒的历史悠久。汉朝著名的酒品有“宜城醪”“百末旨”“上尊酒”等。“箬下酒”“桑落酒”“女儿酒”“百醪酒”,则是魏晋时期的名品。饮茶的历史同样悠久,或可追溯至两周时期。汉朝时,人们多采摘野生茶叶而“煮作羹饮”或“浑以烹之”,是煮茶饮茶法。唐朝时,人工栽茶已大规模推广,尤其在江淮流域和三川地区,制茶工艺也有了很大改进,蒸青法和饼茶法趋于成熟。(选自《人民论坛》2024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刘玉峰,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隋唐史教学与研究,出版《唐德宗评传》《唐代工商业形态论稿》《唐代经济结构及其变化研究》《中国历代经济政策得失》等。

 

【往期精彩内容】

7月3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7月2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7月2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7月2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7月2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7月2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7月24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7月2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