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应对新时代国家安全挑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治学部部长 戴长征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传统安全概念的重要创新,涵盖综合安全、发展安全、共同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等丰富的安全思想。作为一种整合性的安全理念,它将国家安全的内在结构与内容向立体化、多层次和多维度方向拓展,囊括安全体系框架、安全关系分析、安全要素定位、安全道路选择和安全目标确定等五大方面,使国家安全的内涵、范畴和领域更为清晰、明确与广泛,是中国智慧在安全领域的集中体现。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中国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蓝图,也为应对国际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一段时期以来,结合国内外安全态势的新变化,全党上下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维护各领域安全,积极主动应对各种内外风险与挑战,促进了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并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适应全球化发展新特征,统筹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各领域安全,综合协调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同时关注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充分应对各类全球性风险与挑战,保障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顺利前进。(选自《学术前沿》2023年10月下,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戴长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博导。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比较政治经济制度等,主要著作有《发达国家人才流动与配置》、《政治学前沿问题:社会转型与政治发展》(合著)等。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时代特色和世界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冯仲平
实现国家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标志。自现代化在中国发轫以来,历代仁人志士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反复比较,终于找到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超越,即: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从人类社会现代化史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陈旧思维;从国际关系史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历史魔咒。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为更多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日益迈向新高度,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拓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选自《学术前沿》2024年第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冯仲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中国欧洲学会会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政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欧洲战略问题、欧洲一体化、中欧关系、欧美关系、中国外交等。主要著作有《欧洲战略问题及中欧关系》、《中欧关系:适应与塑造》(合著)等。
从世界历史进程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特质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周方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道路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社会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历史上的大国兴衰进行对比,一方面,有助于发掘国家间的异同,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性与规律;另一方面,对国家间差异的认识,有助于避免把历史上其他大国兴衰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简单地套用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处于复杂的进程之中,但已表现出一些重要特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上多次出现强盛时期的大国的复兴,这增强了中国对复兴过程的耐心与定力;在战略意图的选择与战略目标的设定方面,中国追求的目标具有和平性、包容性的特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认为自身与国际体系中其他大国的利益高度相容,双方之间不存在生死存亡的竞争,在利益上也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关系;在与既有国际秩序的关系方面,中国无意建立一种取代现有国际秩序的新秩序,不试图形成以自身为中心的等级秩序,而是积极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与历史上多数大国兴起的案例相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作出不同的路径选择,主要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重视,对共同发展的坚持,对和平手段的偏好,对武力使用的克制,以及以为国际社会作贡献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基于中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设定与路径选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中国以建设性的方式为国际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将有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选自《学术前沿》2024年第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周方银,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大国关系、国际战略、周边外交、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入选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先后承担多项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及组织管理工作,编辑出版学术作品十余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破解全球公域治理赤字的中国方案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卢静
当前,全球公域治理赤字凸显。全球公域的治理赤字,从深层次上反映出个体主义价值观、功利主义道德观、权力政治国际观等现行治理理念的滞后性。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全球公域的治理赤字,需要推动治理理念的创新和变革。新的全球公域治理理念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时代性,要能反映时代特点,并引领时代发展潮流;二是实践性,要着眼于客观实际,能有效解决现实问题;三是科学性,要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要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符合全球公域的本质特征和属性要求的价值观念,它为解决公域治理赤字提供了一种务实的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公域落地生根,中国需要着力做到:一是提高自身的科技实力、将求真的科学精神与追求“共同善”的理想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将政治主张转化为国际规则和实际行动的能力,以增加有效知识供给,重塑全球公域治理话语体系;二是加强多边框架下的国际协调机制建设,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制度,加强制度性嵌入与互构,以加强制度创新,推动构建以国际协调为主的嵌构性制度框架;三是加快建设治理改革的“试验区”、打造认知共同体、建立责任倡议联盟,以推进实践创新,探索更加多元有效的治理举措。(选自《学术前沿》2022年11月上,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卢静,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导,研究生部主任。长期从事发展中国家研究、全球治理与中国外交、国际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承担多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研究及组织管理工作。著作有《全球治理:困境与改革》《对外开放: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等。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赵卯生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成为稳定世界和平发展大势的关键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而且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鲜明特色,就是坚持走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
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走出的和平发展道路,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暴力扩张、殖民掠夺的霸权路径,摒弃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侵略、奴役等弊端,顺应世界持久和平与各国共同发展的历史潮流,彰显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国担当;消解了西方现代化“自我优先”逻辑和“零和博弈”观念,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中国的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机遇,提供促进共同发展的中国方案;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国强必霸”定式,跨越了西方现代化“修昔底德陷阱”,积极推动构建共同协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维护、合力推进的国际新秩序,发挥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力量,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颠覆了西方世界对文明内涵的单一解释权,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唯一路径”和“普世模式”的迷梦,创造出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探索引入新维度,贡献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智慧。(选自《学术前沿》2024年第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赵卯生,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要论文有《唯物史观视野下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与阶级矛盾新变化探析》《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四重维度》等。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