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开展家风建设活动,用好家风涵养清风正气,筑牢拒腐防变家庭防线。一部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传承优良家风的实践史。自三千年前周公《诫伯禽书》的“第一声家训”,到《诫子书》《颜氏家训》等闪耀千年的智慧星辰,都传递着华夏子孙的价值追求,凝聚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穿越千年时空的浩然清风,昭示着家庭财富绝非金银珠玉的堆砌,而在那浸润家族血脉、教育子孙昂首做人的磅礴正气中。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优良家风的忠实践行者,更将其淬炼成信仰的“火种”。毛泽东同志有“家风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同志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并订立“十条家规”,从没有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习仲勋同志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不允许搞任何特权……老一辈革命家严以立家,为“红色家风”刻下最滚烫的注脚,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灯塔。他们以超越物质的纯粹境界宣告,留给子孙最宝贵的“财富”,不是万贯家财,而是正气充盈的家风。
关于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曾有形象的比喻:“大家仔细看一看‘家’和‘冢’这两个字,它们很像,区别就在于那个‘点’摆在什么位置。这就像家庭建设一样,对家属子女要求高一点才能成为幸福之家,低一点就可能葬送一个好家庭。”这深刻揭示了家风建设在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四风”问题的滋生蔓延,往往始于家庭生活领域的失范。若沉迷奢华享受、追求高档消费,一旦家庭收入难以为继,权力寻租便成必然。若配偶子女倚仗权势,颐指气使,凌驾于群众之上,必然催生官僚习气,“坑爹”行为必然不远。若追求口腹之欲,从一餐饭、一瓶酒开始,胃口越撑越大,底线越放越低,最终在推杯换盏中将原则尽失。唯有家风清正,对家属子女的要求做到高一点、再高一点,才能将守护家庭荣誉的高度自觉,内化为抵制歪风邪气的铜墙铁壁。
重财轻德,家风必蚀;私欲膨胀,根基必朽。有的干部“发财梦”盖过“清风志”,为满足私欲铤而走险,迷失在“财富迷阵”中,亲手导演出“全家腐”的悲剧。贪婪的浊浪一旦冲垮家风的堤坝,葬送的何止是个人前途,更是整个家庭的命运!家风失守,无异于一剂“慢性毒药”,悄无声息侵蚀整个家族的名声、尊严与未来根基。
家风正则党风清,家风淳则政风明。党员干部的家风,绝非一门一户的私事,而是关乎民心向背、执政根基的“国之大者”。党员干部手握公权,身处要津,参与公共资源分配与重大决策。唯有家风这面镜子时刻高悬,在好家风浸润下树立正确价值导向,方能“清心做官”,在诱惑面前“岿然如松”,从根子上堵死权力寻租的潜在通道。公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受到社会关注,具有示范引领效应。家风清正,是无声的号令,引领社会正气浩荡;家风败坏,则是溃堤的蚁穴,污染一方政治生态。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多处针对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家风建设作出的处分规定,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
父母是家风的“定盘星”,言行是家教的“活教材”。党员干部无论身居何位,都要把家风建设当作安身立命的“压舱石”,为干事创业打造稳固的“大后方”。须以身作则,将党的创新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基因等融为一体,淬炼“心”似清泉、“身”如苍松、“行”若素茶的品格,甘于朴素,拒斥奢靡,在物欲横流中立定脚跟。用好手中之权,始终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过硬政绩赢得百姓口碑,才是真正光耀门楣。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需要着眼儿女终身发展,明白严管即厚爱,教育引导子女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家庭是反腐第一道“防火墙”,配偶子女需要当好“守门员”“敲钟人”,勤提醒、常监督,密织“八小时外”防护网,违规吃喝、利益输送、权力寻租等自会望而却步。
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既关乎一室之安、一家之福的“小幸福”,更系于执政根基稳固、事业薪火相传的“大根基”。党员干部务必带头正家风、立家规、严家教,让清风正气充盈于积善之家,让优良家风汇聚成涵养社会正气、筑牢廉政堤坝的磅礴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