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7月30日《北京防汛救灾一线见闻》一文报道,近日,北京持续遭遇强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截至28日24时,北京因灾死亡30人,受灾地区道路损毁31处,136个村电力中断。面对极端降雨频发的严峻形势,必须时刻绷紧防汛备汛责任之弦,绝不能有丝毫松懈。
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全面压实政治责任,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盯紧守牢薄弱环节和重点部位,科学调配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确保发生突发紧急情况后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几年,我国汛期呈现新情况新特点,主要集中在“七下八上”时期,这一阶段降雨量最大、最集中,是防汛防洪最关键的时期,往往由于前期强降雨导致土壤含水量饱和,再遇强降雨就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并非特定月份需要关注的“短期任务”,而是贯穿全年的政治责任与民生考题。各地政府和部门要做好万全准备,宁可“有备无汛”,务必从严从实从细落实好防汛备汛安全责任。
加强值守,提高思想认识。始终清醒认识到防汛救灾的重要性,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增强责任意识、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极端认真负责的担当精神,毫不松懈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工作。
加强检查,排除潜在隐患。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优势和网格化治理作用,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摸排检查,建立“日常检查+专项督查”双轨监督机制,重点加强对病险水库、高位塘坝、山洪灾害风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城市易涝点、城乡危旧房等重点部位的监测巡查,做到“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
强化宣传,筑牢安全防线。对于山洪地质灾害频发的隐患点,防汛干部要将功夫下在日常,提前规划好转移路线图、预备好避险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做好防汛救灾安全知识的日常宣传普及。遇到灾情时,迅速利用互联网、手机、乡村广播等平台,准确发布灾情预警、防范措施、应对情况,确保信息宣传到每一户、落实到每个人。
科学预警,化解问题源头。加强水文监测站网建设,优化洪水预报模型,灵活采用加密人工测报、应急临时测报、物联网远程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实现延长洪水预见期和提高预报精准度相统一,推进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科学化、体系化、精细化,对各类隐患风险做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久久为功。
防汛备汛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一场对政治责任和宗旨意识的“考试”。需警惕的是,大事故往往就藏在一次次的“临阵磨枪”的侥幸和“汛期过了就松劲”的懈怠中,唯有多一些“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多一些“一抓到底不言弃”的韧劲,才能真正筑牢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铜墙铁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