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驱动下的人民城市实践与探索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博导 王长松
当下,城市发展正经历从效率优先到以人为本的转型。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发表的《“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深刻指出:“‘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因此,我们在推进‘文化经济’的发展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着部分地方性被消解、工具理性导向的规划缺少“人情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以人文经济为驱动的“意义城市”建构成为破解困境的关键——如何超越空间的物理功能,激活文化资本、情感联结与集体记忆的再生产,呼应“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内核?
在城市化转型背景下,传统以功能主义为主导的生产性城市存在文化断裂、社群疏离与空间异化等问题。人文经济为功能城市向意义城市转型提供了契机,能够呼应“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内核。人文经济通过文化资本、情感经济和数字创意对城市意义的塑造,推动物质、社会和符号的空间协同,强调功能混合、自组织治理与虚实共生的文化生产,探索层积记忆、即时交互和未来想象的时空关联方式。不同类型的人文经济探索实践,说明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平衡是建构意义城市的关键,需通过制度创新与多方协作,推动城市治理从效率优先转向人本导向的建构逻辑。(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0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王长松,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出版《泥沙上的繁华:近代海河治理与天津港空间形态演变》《城市地名规划理论与实践》等专著,在《南京社会科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数智化背景下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演变与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郎平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演进,由技术演进和国家间博弈两种力量驱动。快速创新应用的信息和数字技术是推动网络空间治理进程不断演进的关键力量,而国家间博弈则是促使全球网络空间由治理走向秩序,即优化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的重要推动力。
当下,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浪潮开启数字智能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在网络空间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竞争不断加剧,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主要聚焦以下重点领域:一是网络空间安全,国际规则的谈判进程主要在打击网络犯罪和制定网络空间负责任国家行为规范两个轨道上推进;二是数字治理,数字经贸规则和数据跨境流动是当下最受关注的两个议题;三是人工智能治理,相关议题已成为全球多边治理机制和平台中最受热议的话题。
在技术演进与地缘政治博弈相互交织的混合逻辑下,数智时代网络空间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极大拓展,网络空间治理呈现新的特点:网络空间的技术基础不断扩容,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意义有了全局性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成为国家层面网络空间治理的应有之义;大国竞争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给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进程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推动其进入多重竞争和不同治理模式并存的多元发展阶段。如果说全球治理本身是一种通过各方行为体平等协商进行权责分配的集体行动,那么数智时代在网络空间治理形成全球层面的共识将面临更多困难,但聚焦防范重大安全风险和避免国家间竞争失控的大国协调仍将发挥重要作用。(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郎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安全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等职。研究方向为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网络安全、网络外交、区域贸易和平等。先后承担多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区域贸易制度和平效应的路径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视角》、《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与博弈》、《统筹发展和安全视野下的数字经济治理绩效研究》(论文)等。
科技向善:规范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考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 熊光清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算法偏见、隐私泄露、虚假信息、深度伪造、信息茧房等。如何确保人工智能朝着有益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处理好的关键问题。这一问题不仅涉及技术和法律层面,更涉及科技伦理和社会道德层面,特别需要从伦理角度,以科技向善为原则进行规范和引导。
“善”不仅是一种道德判断,而且涉及到对人性、社会和生命价值的深层理解。科技向善作为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原则,体现在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全方位价值引导上,其强调技术发展必须以增进人类福祉为根本目标,将人的发展需求置于核心地位。这一原则不仅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规范性要求,更为解决科技发展中的伦理困境提供了实践指南。科技向善原则要求我们在追求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须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文化、伦理和环境的影响,力求在科技进步与社会道德之间找到平衡点。这要求科技创新在道德和社会责任框架内进行,确保科技进步能够促进更加公正、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国家和地区的界限。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碰撞,使得建立具有全球共识的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变得十分重要。如何协调不同文化传统下的伦理认知差异,建立共同的价值准则,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科技向善作为一种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伦理原则,强调包容性发展和普惠共享,为构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念基础。(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熊光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法、人工智能法学、数字法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企业风险控制研究中心主任。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项目,出版教材和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好评中国 | 让新电商在数智时代蓬勃生长
数字经济浪潮奔涌,当下的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创新业态如同“超级引擎”,带着特色产品跑遍全国、冲向世界,更让城市生活透着数字化的新鲜劲儿。“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的技术性革新,更是生产模式与组织形态的根本性变革。新电商“智变”,本质是人工智能、数据要素与传统产业深度耦合的结果,需要电商从业者紧跟时代发展、对接群众需求,深度探索和破解矛盾问题,助力新电商在数智时代蓬勃生长、扬帆远航。
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搭舞台,聚焦“如何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整合力量扫除市场障碍,畅通服务链条,夯实保障机制,破除制约发展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全面支持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向“新”求“质”,推动技术向善、产业协同和社会共享,促进新电商实现从“新产业”到“新价值”的跨越,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行业部门要对接需求育人才,通过举办青年电商人才训练营、青年电商创业交流会、电商人才培育等培训实践活动,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青年群体特点,开展小规模常态化公益培训,帮助青年提升新电商运营技能。
从业人员要适应形势强技能,以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发展思维和服务思维,深入学习与新电商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前沿理论等,深度研究市场营销、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和客户服务等基础知识,利用人工智能等工具分析全网热词指数,识别蓝海品类,推出新的营销模式、产品包装和销售策略,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作者:任聖琪,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锐评 | 甘当老实人是时代的召唤
在深入推进作风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干部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这是时代的召唤。现实中常见的误区之一,是将“老实”与“平庸”划等号,把“守规矩”与“不作为”混为一谈,把“阿谀奉承”当作“高情商”。必须摒弃这种错误认知,以务实为准绳,衡量干部的真实作风。
注重在日常工作中识别那些默默奉献、不计得失的老实人;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发现那些迎难而上、不图名利的实干者;在群众口碑中寻找那些为民服务、心系基层的贴心人。考察干部时,需要深入一线、贴近实际,多听群众怎么说,多看百姓怎么评,多问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少看材料写得多漂亮。只有打破“老实人吃亏”的困境,让“老实”这一朴素品质,升华为堪当重任、值得尊重、赢得信任的政治素养,让重用老实人蔚然成风,才能真正树立起求真务实的工作导向。
让“老实人不吃亏”,亟须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打破“老实=无能”的偏见,大力倡导坚守原则底线、不越雷池半步,又敢于解放思想、勇于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鼓励干部在遵规守纪的前提下,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要在制度设计上给予老实人更多发展空间,在激励机制上保障其成长路径,坚决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确保老实人流汗不流泪、吃苦不吃亏。通过树立可亲、可信、可学的榜样标杆,营造崇尚实干、见贤思齐、比学赶超、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作者:陈露,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