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锐评 | 称一声“同志”便可
语言,是潜在思想意识的外化。称呼,是时代风气和社会心态的折射。“同志”一词,其意义远超表面称谓本身。从《国语》中的“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到孙中山先生疾呼“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在中国文化中,“同志”多指志气相通、意气相投、道同相谋的一类人。
一声“同志”叫的是平等团结,叫的是革命理想,叫的是艰苦奋斗,是浓浓情谊与信任的传递,是为共同事业奋斗的外显,是集体认同最朴素的基石。可不知从何时起,在单位上级与下级间,在街头与巷尾间,总听见一声“老板”、一句“某总”,虽未必存心谄媚,却总似隔了一层交际藩篱。称呼问题,绝非小事,实为作风、党风、社风的晴雨表。
古语有云,为政之先“必也正名乎”。称一声“同志”,拉近的是上下级之间、干群之间的距离,凝聚的是人心,推动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从每一次会议、每一份文件、每一次交谈做起,带头、自觉、响亮地互称“同志”,对下级、群众亦以“同志”相称,力戒特权思想、不良作风,坚决反对庸俗“关系学”“潜规则”,努力让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成为常态。在此基础上,追求清的境界、坚守清的本色、呵护清的风尚,用真情联系群众、用真干推动发展,进而带动形成风清气正、担当作为的政治生态。(作者:王明君,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锐评 | 弹一弹“职业弹幕人”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属地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出10万元罚单,成功查办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所谓“职业弹幕人”,是指通过操控虚假账号或雇用“网络水军”,在直播、短视频等互动场景中批量发布事先写好的话术评论,虚构产品功效、用户评价或交易数据,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制造虚假流量的黑灰产业从业者。
网购与消费息息相关,当前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超过9亿人,治理 “职业弹幕人”乱象迫在眉睫。监管部门可以联合科技企业开发基于AI和大数据的实时监测系统,精准定位“职业弹幕人”操作痕迹;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增设针对“虚假流量”的条款,明确“职业弹幕人”、委托方、技术支持方的法律责任,界定“虚假宣传”“数据造假”的具体情形;执法部门建立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共享涉案数据、统一取证标准,通过典型案例震慑行业黑灰产链条;平台则可以推行直播账号“实名认证+信用分级”制度,对参与虚假弹幕的账号实施分级处罚并纳入跨平台黑名单,提高违法成本。消费者需擦亮眼睛,保持理性消费态度,注意辨别产品真伪,不被弹幕好评蒙蔽双眼。
期待通过技术赋能监管、法律明晰边界、平台压实责任,让直播电商回归“内容为王、诚信为本”的正轨,让消费者在清朗的网络空间中放心消费、享受数字经济的红利。(作者:李群,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让青春在技能报国中绽放光彩
今年7月15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青年技能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殷殷嘱托,更感重任在肩。青年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应当呼唤更多青年投身技能事业,为其营造能充分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让青春在技能报国中绽放光彩。
破除观念藩篱,让技能成才道路“宽”起来。平凡造就不凡,技能改变命运。靠“刮腻子”成为世界冠军的马宏达,从学徒工成长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的马小光,摘得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新增赛项移动应用开发项目金牌的杨书明……这些鲜活轨迹共同印证了一个道理:掌握一技之长,普通人也能拥有璀璨前程。要深入宣传高技能人才的卓越贡献与崇高地位,通过选树“大国工匠”“技能大师”等榜样,生动诠释技能岗位同样能攀登职业高峰、赢得社会尊重的真谛。完善青年技术人才服务和发展体系,深入车间班组、技能院校,通过常态化联系服务机制解决青年技能人才的后顾之忧;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和晋升途径,破除唯学历、唯论文倾向,使“技能成才”成为青年发自内心向往、充满尊严感的选择。(作者:韦伦,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锐评|“脑腐”不可怕,须抵御
“脑腐”,牛津大学出版社评出的2024年度热词之一,因其形象描述了一种信息时代“病症”,故引发许多人的关注。手机不离手、沉迷短视频、过度收藏信息……这些日常行为,正是“脑腐”的典型表现。
“脑腐”现象并非危言耸听,是信息时代的思维困境。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其附带产生的注意力涣散、精神疲劳等问题,尤其对低龄人群影响显著。例如,许多人晨起的第一件事是刷手机,夜晚入睡前仍在屏幕的光亮中徘徊。短视频平台上,手指不停滑动,看似在浏览多元信息,实则陷入碎片化、低质量内容的漩涡。
“脑腐”值得警惕,但不必过于悲观,我们可以通过积极行动来应对这一挑战。首先,要培养自律意识,合理规划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例如,为手机使用设置明确的界限,每天限制刷短视频的时长。其次,主动打破“信息茧房”,拓宽信息获取渠道。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关注多元化的资讯平台,接触不同观点与思想,锻炼批判性思维。再次,通过参加线下活动、与他人深入交流等方式,回归到现实中的社交场景、团建活动等,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丰富思维维度。学校和社会需要加强引导,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脑腐”危害的认识,营造重视深度思考、积极学习的良好氛围。(作者:李义锋,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调研要钻得进去,也要跳得出来
“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这深刻揭示了调查研究必须兼具“钻得进去”的深度与“跳得出来”的高度。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即强调“改进调查研究”,改进调查研究是破解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的钥匙和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我们既要沉到一线察实情,更要站位全局谋长远,在“深实细准效”中练就穿透迷雾的慧眼。
“钻得进去”,是调查研究的立身之本,意味着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真正把准问题命脉。然而,若止步于“钻得进去”,则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调查研究之要,更在于能“跳得出来”,即站在全局高度,把握规律趋势,实现从“排查”向“排除”、从“治病”到“强身”的跃升。
“钻进去”与“跳出来”,统一于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统一于“学查改”的有机链条。钻得深,方能查得实,为精准整改奠定基石;跳得出,才能改到位,使整改成效转化为制度优势和发展动能。这既需“时时放心不下”的紧迫感,紧抓快办、立行立改;更需“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伟大事业无不需要一茬接着一茬干的韧劲,在风高浪急的改革深水区,唯有将“钻进去”的明察秋毫与“跳出来”的战略远见相结合,方能穿透迷雾、推动发展。(作者:姜凡,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