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社会心态三十年变迁观察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朱荟、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 陆杰华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也随之发生系统、深刻、持续的变化,呈现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聚合转向分化、从制度驱动迈入自我驱动等趋势,并演化出多元交织的复杂图景。个体是社会心态的起点,家庭是情感联结的纽带,国家是制度供给的主体,社会是群体互动的场域,四者共同构成我国社会心态分析的“个人—群体—制度—文化”的象限结构:从微观到宏观、从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全方位多层次捕捉社会心态的动态特征。个体维度的社会心态聚焦微观个体生活,是社会心态的“细胞单元”,呈现主体性增强与多维分化并存的重要特征。家庭作为承担初级社会化功能的核心场域,始终是维系社会整合的基础性系统,更是社会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的最小组织形态,家庭维度的社会心态呈现传统韧性与现代转型交织的突出特征。国家维度的社会心态侧重公众对国家形象、制度体系和公共行政等正式性的认同与评价,这一维度反映制度信任与政治稳定的心理基础。社会维度的社会心态聚焦人们社会互动中的心理反应、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呈现出积极开放与风险焦虑共存的显著特征。(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2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朱荟,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学报》《社会》《民族研究》《人口研究》等多学科领域发表CSSCI论文50余篇,17篇次论文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近五年内,主持优化生育政策与应对老龄化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十余项。
陆杰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博导,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社会学、老龄社会治理、全生命周期健康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文200余篇。曾获北京市社会科学“百人工程”称号、第九届中华人口奖(科技工作类)等荣誉。
当前青年社会心态整体积极向上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校长、教授 廉思
青年群体对社会环境变化的感知最为敏锐,其心理状态和价值态度常常率先响应社会变动,具有很强的预警性和指向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青年心态不仅关乎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和社会融入,更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信号灯”和“警报器”,对社会潜在矛盾和重大问题发生具有一定的“瞭望”功能。
整体来看,当代青年社会心态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展现出奋发有为、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但与此同时,伴随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青年在家庭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导致部分青年出现心态波动、情绪不稳甚至焦虑躁动等现象。青年心态的这种复杂性,既反映出时代变迁下的心理适应困境,又提示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与系统应对。
对社会心态的生成机制,必须从系统治理的角度予以整体性应对。一方面,不能将不良心态仅视为个体心理问题予以“技术化”或“病理化”处理,忽视其深层的社会根源;另一方面,不能止于价值观层面的道德劝导,而需构建可执行、可持续、可拓展的社会治理结构。破除青年不良社会心态,应从结构调适、文化再造、制度支持三方面形成合力,建构系统性、生态化、多方协同的社会心态治理格局。(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2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廉思,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中宣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以及各部门委托课题数十项。主要著作有《思行者》《中国青年发展报告(No.4):悬停城乡间的蜂鸟》《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等。
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郭剑锋
商业航天具有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延长寿命及保障安全等多重功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深度赋能下,商业航天呈现出技术集成与跨领域协同的显著特征。我国凭借技术基础、人才储备及政策支持,已在低轨卫星组网、深空探测和航天供应链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仍面临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资金短缺、国际竞争压力、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等挑战。
促进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尤其是在高效发动机、深空探测器和可重复使用火箭领域。通过建立专项基金和合作研发机制,推动技术突破。建立多层次融资渠道,包括政府引导基金、商业贷款和风险投资。为投资商业航天项目的企业和个人提供税收优惠,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参与国际航天治理,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完善国家层面的航天法律法规,为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法律保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确保中国在未来太空资源开发和管理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2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郭剑锋,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数据挖掘、知识工程、能源环境政策、决策支持系统。累计主持科研项目6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超过90篇,其中SCI或SSCI论文超过60篇;参与重要咨询报告或建议超过50份;获得发明专利4项、软件版权16项。
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的用户媒介素养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 许向东
当前,内容生产模式在经历了专业生成内容、用户生成内容和专业用户共同生成内容后,开始进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阶段,即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辅助或自动生成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模型训练和大数据学习,可以按照用户的指令,生产出具有一定意义的内容产品。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构建内容生产的新范式,而且使社会信息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普通用户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面临的常见问题包括把关不到位,影响对信息真实性判别;信息保护意识缺乏,易引发侵权和泄密问题;“提示词”不精准,影响人机交互效果;过度依赖机器,易产生“创作惰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提升用户媒介素养,需要增强把关能力,保证内容真实准确,培养用户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强化信息安全意识,掌握设计清晰明确“提示词”的能力,重视提高英文学习能力,正确认识生成式人工智能中的算法和数据。(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2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许向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博导,新闻系主任,中宣部新闻阅评员,中国新闻奖专家评委。长期从事有关新闻媒体、新闻实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媒介素养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出版《新技术驱动下的新闻传播业:理论与实践》《数据新闻可视化》等著作。
节气谱系下的传统养生智慧探赜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萧放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制度,体现出古人的生活智慧与时间观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作为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时间认知体系,其将自然天时转化为人文时序,将节气物性对应人的身心健康,将天道转化为人生的智道。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天文时间节点,也是色彩斑斓的文化时间,充满美善的意味。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以观测天时为第一要务,如《管子》所说:“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古代社会高度重视四季之首,通常会举行盛大的迎气仪式,认为只有隆重地从四时所对应的方位迎来上天赐予的节气时间,人间才能获得正常的时间流转。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二十四节气是日常生活的时间坐标。从立春开始,大寒结束,共历经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分三候,五天一候,全年出现七十二种物候特征。
从立春“东风化冻”“獭祭鱼”,到大寒“鹫鸟厉疾”“水泽腹坚”,人们沐浴风霜雨雪,感受鸟兽虫鱼的蛰伏律动,体察二十四番花信与虹霓时令变化等。从“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事提示,到“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饮食养生,从“清明要晴,谷雨要淋”的农事气象经验,到冬至“数九九”与梅花消寒图的驱寒游戏……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中国人,将对自然节律的感知与日常生产生活节奏,以及人们对生命的体悟融为一体。顺天应时,养德护生。(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2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导,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社会学学位分会主席,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先后主持承担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项目等1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发表《岁时——传统中国人的时间经验》《中国历史民俗学理论与方法论纲》《年节礼俗的复兴与传承》等论文200余篇。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