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7月1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社会心理特点与心理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辛自强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广泛分布在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能源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业、仓储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等各行各业,推动着行业进步和经济发展。心理建设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应有之义,我国从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是由亿万产业工人以其磅礴之力推动的,他们的信心信念、体悟体验、所思所想,不仅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而且关乎产业转型升级、社会财富创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目前已有的针对产业工人社会心理的调查研究,要么样本量较少,要么涉及的心理行为变量较少,很难为产业工人心理勾勒出全景图,很难探明广泛变量之间的关系。

基于“新时代产业工人社会心理调查”数据,从工作心理、职业心理、生活心理三个层面揭示出当代产业工人的心理状况:工作中“人力资本投入—组织回报”呈正反馈机制,产业工人的创造性角色认同对创造力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强,在人工智能认知方面存在矛盾心态,职业精神水平整体较高但发展不平衡等。产业工人的心理建设需要关注其社会心理特点及现实根源,需要充分发挥工会的关键性作用,需要以特定的亚群体为工作重点。(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2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辛自强,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在市场化的心理影响、财经素养的结构与测量、社会治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服务、心理变迁、认知发展以及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等方面都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大历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 龚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没有盲目照搬、模仿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路径,而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在科学把握中国历史文化与国情、把握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开辟的一条新型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指引下,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现代化历程,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堪称当代世界最伟大、最成功的现代化实践。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艰辛探索所开辟的这条现代化新路,既为中国社会的发展繁荣进步奠定了基础,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这条道路的成功实践,一方面,破除了西方所制造出来的“现代化=资本主义化”的思维定势,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所带来的资本至上、两极分化、生态破坏、对外侵略扩张等痼疾;另一方面,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神话,证明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凝聚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合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选自《学术前沿》,2022年9月下,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党史党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独立出版10本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人民论坛》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二百篇。

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改革落实能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教授 张占斌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中国式现代化步入关键时期,干部队伍的改革落实能力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课题。

增强干部队伍改革落实能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干部队伍在落实改革部署时,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增强干部队伍改革落实能力,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检验。干部能否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改革决策,能否以正确的政绩观推动改革工作,直接反映了党在领导改革过程中的执行力和领导力。

干部队伍改革落实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有哪些?政治能力是忠诚担当的“压舱石”,包括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专业能力是攻坚克难的“金刚钻”,包括政策转化力、风险防控力、群众工作力。创新能力是激发改革动能的“催化剂”,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集成、坚持数字赋能。

增强干部队伍改革落实能力,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提升专业素养,增强业务能力;强化责任担当,营造良好氛围;注重团结协作,凝聚改革合力;完善考评机制,加强监督问责。(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占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入选国家“四个一批”社科理论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项目首席专家,20多篇咨询报告获得中央领导批示。

人民论坛锐评 | “卖惨”博流量营销:羞羞羞

近日,北京市处置一批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问题账号,其中最为挑动大众神经、挑战道德底线的是:有的网络主播精心打造悲惨人设,通过“卖惨”博流量营销进而变现。不知从何日起,“卖惨”似乎成了一种引人关注、获取流量,甚至达成商业目的的“捷径”。这种潜滋暗长的现象,正像毒瘤般侵蚀着社会公序良俗和大众的理性认知,必须引起我们的警醒和抵制。

“卖惨”可以博得一时的关注和流量,但损失的是未来,丢掉的是人心。近年来,“大先哥助农在行动”、“李糊糊卖葱”,以及凉山“石榴滞销”等事件,无不是网络博主利用悲情故事引流进而直播带货,以“假悲情”博取“真同情”,把观众的善良当作肆意收割的“韭菜”,利用他人的同情来填满自己的欲壑。

让“卖惨”没市场、行不通,关键是要铲除“卖惨”营销的生存土壤。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台前还是幕后,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杜绝“卖惨”营销牟利,重在建立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让“卖惨”营销者无利可图、无路可走。要优化算法奖惩,撕掉“苦情滤镜”,防止资本以“情感”为诱饵、“共情”为钓线欺骗大众;强化监督,戳穿“悲情表演”,引入管理者、服务者、第三方等多方评价机制,及时甄别“悲情”营销、发现虚假“人设”;加大惩处力度,对“卖惨”以求名得利的行为,强化联合执法,坚决予以打击处理,避免“卖惨”成为“卖座”的手段。(作者:冯维维,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在挺膺担当中淬炼“有解思维”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是一场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常常会面对复杂局面。青年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涵养和淬炼“有解思维”,把“事必有解”作为一种态度、一种担当、一种智慧,从而有效破解工作实践中的各种难题。

实事求是地看,每一个问题的产生都有其必然原因,同样,每一个问题的解决也都有其规律可循。问题和困难常常有,甚至天天有、时时有,有的可能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有的则可能是方式方法上的问题;有的可能是外部环境等客观原因造成的,有的则可能与能力不足、本领不强、作风不硬等因素有关。但不论是什么问题或何种原因,也不论是在哪个领域、哪个行业中,只要我们敢直面、能正视,切实增强“有解”的意识和“必解”的决心,就一定能从各种看似复杂的“无解之题”中找到“有解之法”。

思维一变天地宽。思维能力强,才能更好掌握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有解思维”作为一种积极正向的思维能力,不是抽象的理论或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方法,是我们攻克一切艰难险阻的思想武器。青年干部当持续涵养“有解思维”,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扎扎实实做好调查研究,切实把矛盾问题产生的内外因搞清楚、弄明白,在抽丝剥茧中认真做好分析梳理,推进问题有效解决。 (作者:韩骏升,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往期精彩内容】

7月1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7月14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7月1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7月1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7月1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7月1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7月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