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7月1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以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维澄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当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天灾”和“人祸”时,城市的脆弱性便难以掩饰。出于推进国家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安全韧性”这一前沿理念被引入城市安全领域,“安全韧性城市”概念也随之出现,涵盖科技、管理、文化等多个层面,涉及事前、事中、事后应急管理全过程,突出城市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的能力,被认为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很多学者从专业领域和单灾种的角度研究城市安全问题,缺乏系统性、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应对策略,较少从城市全生命周期进行研究。基于公共安全体系框架构建的安全韧性城市,使城市能有效地抵御内外部风险对城市运行的冲击和压力,在遭受重大灾害后仍然维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在灾后迅速恢复和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打造的智慧安全韧性城市,具有科学辨识、全面感知和智能应对能力。为更好地统筹城市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应从科技、管理、文化三方面强化韧性城市建设,打通制约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节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选自《学术前沿》2022年6月合刊,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范维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委员,住建部城市建设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火灾动力学。主要著作有《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科学导论》《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

我国城市化转型升级的主要表征、演进态势与实现方式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刘兴华

未来25年,是世界城市化面临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演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推进高质量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城市化转型升级的主要表征为经济结构变化、对外经济拓展、经济增速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升级,呈现城市化速度有所放缓、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发展方式趋于优化、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经济结构升级、创新模式转变、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等新趋势。但仍面临城市化水平待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需加强、人口老龄化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碳排放与环境压力加剧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等挑战。

立足国情,顺应和把握城市化规律,需克服各种困难,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实现城市化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构建我国城市化转型升级发展新格局,需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引领城市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建立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增强宏观政策一致性;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塑造城市发展新格局;推进政策评估与数智化建设,保障宏观政策有效执行。打造城市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需推动产业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稳步扩中,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创新引领,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动态适配;开放发展,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敏捷治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刘兴华,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导,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聚焦中国经济转型与新动能培育,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部委重大课题多项,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国家经济发展动力源与人才需求》(论文)等。

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的理论基础与路径分析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李志刚

中国是全球“超大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超大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应对资源约束、环境恶化等城市治理挑战的关键地区。在此形势下,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范式已难以为继,亟需向包容性、适应性的“治理”范式转型,超大城市空间治理随之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城市更新、生态文明及区域协调等成为核心探索方向,这对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理论的创新与探索提出更高要求。 对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的理论探讨与路径分析既要着力解决现实问题,也要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构想与价值取向。此外,城市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旨在平衡有效规范与多方参与,增强城市系统的适应性。 

我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具有战略引领、多尺度协同、技术赋能、渐进式改革、社会协同与底线思维的特征。为实现中国超大城市可持续、高质量治理,在理论层面,应从理论创新、实践升华和政策支持三个维度协同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理论体系,推动形成具有解释力的理论范式,增强中国在城市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在实践层面,应不断推进面向宜居、智慧、韧性综合发展的治理创新,提升空间治理效能。(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1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李志刚,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城市地理学、空间规划、城乡治理和社区规划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人才。近年在国内外城市地理、城市研究、城市规划领域发表文章百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

城市人文经济:以文化为支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 徐剑

城市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节点和重要引擎。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区域和空间载体,中国城市对于人文经济的演绎生动展示了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型高质量发展道路,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区域性实践中的协调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以人文经济为指导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数字经济和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以城市为基点进一步厘清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的关系,通过彰显城市特色的本土实践诠释人文经济的时代内涵。

随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在人文经济的本土实践中涌现出诸多典型经验做法,为人文与经济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第一,聚焦城市人文特色打造文化IP,实现城市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城市IP的形塑过程中,应注重文化先行、贴近生活、记忆塑造。第二,推动“人人传播”,生动诠释数字时代的城市人文经济内涵。积极探索将城市的人文内涵与产业特色转化为新流量、新动能,通过“人人传播”的推动力形成文化经济热点,激活城市新经济发展引擎。第三,完善机制设计,营造孕育滋养人文经济的良好城市环境。深耕城市文化的内核进行系统谋划,找准人文特色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并推动代表性特色人文经济项目成为“一把手”工程,通过顶层工作牵引,构建全链条、全过程、全覆盖的转化落实机制;强化政企协同,实现跨部门联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为城市人文要素的商业化转化创造良好环境。(选自《学术前沿》2024年第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徐剑,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特聘教授、博导,现为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文化创新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文化大数据、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公共管理。202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发展与民生福祉

——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徐莹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县域作为承接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单元,其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随着县城日益成为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居民住房需求也正从“有居”迈向“优居”,对住房发展的质量与公平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围绕住房的权属结构、空间分布与居民构成等核心维度,构建县域尺度下住房发展与居民福祉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系统探讨城镇化进程中住房发展对居民福祉的影响机制;以推动流动人口在县域稳定安居与实现可持续生计、优化住房与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与市民化进程等手段实现“住有优居”;从而为加快实现县域范围内流动人口市民化、提升居民整体福祉与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也为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科学的路径参考。(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1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徐莹,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导,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香港理工大学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湖南省房地产行业智库联盟专家委员会成员。主要从事城市发展和管理,住房管理和政策领域的研究。入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大学“岳麓学者”等,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

 

【往期精彩内容】

7月1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7月1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7月14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7月1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7月1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7月1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7月1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