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腐”,牛津大学出版社评出的2024年度热词之一,因其形象描述了一种信息时代“病症”,故引发许多人的关注。手机不离手、沉迷短视频、过度收藏信息……这些日常行为,正是“脑腐”的典型表现。
“脑腐”如一股隐匿的暗流,悄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生活。 它虽非医学病变,却如同精神世界的慢性“腐蚀剂”,逐渐消解着人们的思考能力与专注度,危害性不容小觑,亟须抵御:深刻洞察,积极应对。
“脑腐”现象并非危言耸听,是信息时代的思维困境。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其附带产生的注意力涣散、精神疲劳等问题,尤其对低龄人群影响显著。例如,许多人晨起的第一件事是刷手机,夜晚入睡前仍在屏幕的光亮中徘徊。短视频平台上,手指不停滑动,看似在浏览多元信息,实则陷入碎片化、低质量内容的漩涡。本想利用网络提升自我,却在无尽的娱乐八卦、空洞段子中迷失。曾经专注阅读一本书、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洪流的冲击下逐渐减弱。日常生活中,提笔忘字、盲目站队、沉溺于“电子榨菜”等现象屡见不鲜;“文字失语症”频发,表达能力退化;面对复杂问题,缺乏深入探究的耐心,轻易被他人观点左右。这些现象表明,“脑腐”正一步步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究其主要原因,电子媒介在“脑腐”现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手机集通讯、娱乐、学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强大的“干扰源”。打开手机,各类消息弹窗、推送不断,轻易便能分散人们的注意力。算法推荐机制更是加剧这一问题,其依据用户偏好推送信息,构建起一个“信息茧房”。人们沉浸在自己熟悉、感兴趣的内容里,接收的信息愈发同质化,思维也随之固化。同时,人性中的惰性与即时满足需求被算法利用。比起阅读一本晦涩的书籍、钻研复杂的知识,轻松搞笑的短视频、简单直白的资讯,更能快速刺激大脑、带来愉悦感。若长此以往,我们的大脑习惯这种“低营养”的信息投喂,对深度内容产生抵触,“脑腐”问题愈发严重。
从个体层面看,“脑腐”严重损害认知能力。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和工作效率大幅下降;思维变得肤浅,无法进行深度思考与逻辑推理,创新能力受到抑制。过度依赖电子媒介获取信息,还可能导致人际交往能力退化,现实中的沟通交流变得困难。
从社会层面而言,若“脑腐”现象大面积蔓延,将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创新。一个充斥着肤浅言论、缺乏深度思考的社会,难以孕育出伟大的思想和创新成果,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与全球性挑战时,将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将被削弱。
“脑腐”值得警惕,但不必过于悲观,我们可以通过积极行动来应对这一挑战。首先,要培养自律意识,合理规划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例如,为手机使用设置明确的界限,每天限制刷短视频的时长。其次,主动打破“信息茧房”,拓宽信息获取渠道。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关注多元化的资讯平台,接触不同观点与思想,锻炼批判性思维。再次,通过参加线下活动、与他人深入交流等方式,回归到现实中的社交场景、团建活动等,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丰富思维维度。学校和社会需要加强引导,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脑腐”危害的认识,营造重视深度思考、积极学习的良好氛围。
学会平衡,才是应对“脑腐”的硬道理。我们要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找到平衡,在信息获取与深度思考之间找到平衡,在即时满足与长远发展之间找到平衡。通过设置行为边界,避免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重塑专注、深度思考的能力,在信息洪流的冲击下,破除“脑腐”之枷锁,让思维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闪耀出智慧的光芒,为个人成长开辟广阔天地,为社会进步注入强劲动力,携手迈向一个更加睿智、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