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水平教育开放中加强“双一流”建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黄宝印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教育也正处于系统性重塑、格局性调整的历史阶段。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是党中央面对国际形势变化、顺应时代发展的战略选择,深刻体现了对世界历史进程、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入洞察和科学总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强国无一不具有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高水平教育开放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的重要载体、重要平台、重要阵地,同时也在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更加国际化、更具竞争力。我们要以高水平教育开放,积极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强化使命担当,提升对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自觉和能力,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职能有效融合在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大格局中,实现高水平教育开放与“双一流”建设的双向赋能。(选自《国家治理》2024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黄宝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现担任国家督学顾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政策、实践与理论研究,主持编写《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医学学位体系概况》《国外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研究》等。在《旗帜》《大学与学科》《中国高等教育》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走深走实
——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教授 胡再勇
对外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是我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内技术进步、推进市场化经济体系和企业管理体系建立,通过与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对接,降低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制度摩擦,吸引人才、前沿技术等全球创新要素聚集,以及通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经济增长。秉持长期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理念,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落地生根,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和主张也成为国际共识。
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强大信心和动力,主要源于新时代对外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我国已具备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既是中国提出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也彰显了中国肩负的大国责任。只有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以开放换开放,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做出更大贡献,共同推进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胡再勇,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教授,全球经济治理量化研究创新平台主任。长期从事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北京市社科、商务部等多项研究课题。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贸经济》《外交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超60篇,出版专著5部。
破解全球南方安全治理难题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赵可金
近年来,全球南方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发展合作等领域的一系列自主表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面对大国竞争的新形势,南方国家正日益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南方新变局。所谓南方新变局,是指南方国家在一系列全球性议题上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发达国家的独立立场,且南方国家之间表现出了类似的态度和行为。其战略意义在于,全球南方国家已经超越单纯的被动参与者角色,正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建构力量。
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和南方新变局,人类再一次站到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置身于这一十字路口,全球南方国家必须心系南方,胸怀天下,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全球南方的团结合作,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同开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作为全球南方的天然一员,中国将继续秉持真实亲诚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全球南方国家构建形式多样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构建全球南方的企业伙伴关系网络、政党伙伴关系网络、青年伙伴关系网络、智库伙伴关系网络、媒体伙伴关系网络、大学伙伴关系网络、地方政府伙伴关系网络,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全球南方安全治理行列中来,共同为壮大全球南方的战略影响力而奋斗。(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赵可金,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外交学理论、中美关系、全球治理等领域研究和教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省部级及国际合作课题10余项。发表SSCI/CSSCI期刊学术论文130多篇,出版20部著作,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
科学认识把握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刘松山
对改革与法治关系的认识,必须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展开,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中审视和把握。科学地处理好改革与法治关系,关系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成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在改革的全部过程中,始终要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深刻认识处理好改革与法治关系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重视改革与法治的协调性、协同性。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的全面性、立体性和彼此的交织性,决定了很多改革与法治的目标、措施,包括出台的时间节奏,都会面临复杂因素,甚至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以靶心和问题为指向,既要果断,又要审慎,既要考虑目标措施在改革体系、改革全局中的定位,又要考虑其对法治体系、法治全局产生的影响。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把握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按照矛盾特殊与普遍性关系的基本原理,任何一项具体的改革性立法与所要改革的事项,都是一对特殊的矛盾。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一个一个解决这些特殊的矛盾。改革与法治的关系,需在解决一对又一对具体矛盾的过程中,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最终达到辩证统一的境界。(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期,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锐评 | 健康科普岂能沦为“流量生意”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联合多部门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力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近年来,伴随信息技术推陈出新、互联网医疗加速兴起,健康科普站上“流量巅峰”。坐拥百万粉丝的“网红医生”,比比皆是。其中,有人把白大褂作为流量道具,把听诊器变为带货工具,让健康科普走了形、变了味,成为生意场上的华丽戏服。这些所谓的“网红医生”,在短视频、直播间侃侃而谈,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看似宣传健康科普知识,实则借科普之名行敛财之实,不仅违反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和广告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损害了医疗行业的公信力。
健康科普的本质是科学传播,为何有这般大的网络“市场”和引流“魔力”?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知识需求和高质量医学科普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
要持续加强优质健康科普供给。从政府层面看,国家健康科普资源库第一批新媒体账号已发布,公众可通过“健康中国”“中国健康教育”等公众号,获取权威健康科普信息。从学校层面看,一些高校已经开展健康科普工作,如首都医科大学开展科普项目选题征集,入围作品通过官方公众号等进行对外展示传播……政府、高校与社会同向发力,聚焦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健康问题,不断增加优质健康科普供给,将大大压缩“伪科普”的传播空间和受众群体,让“伪科普”失去流量、失去土壤、失去市场。(作者:任嵩,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往期精彩内容】
